守法度,知敬畏
后勤部医院党委书记张祝林
几则故事
1992年,柏林墙倒塌两年后,守墙卫兵因格•亨里奇受到了法庭的审判。原因是在柏林墙倒塌前,他射击了一名意欲翻墙而过的年轻人克里斯•格夫洛伊。因格•亨里奇的律师辩护称:“这名卫兵仅仅为了执行命令,别无选择,罪不在己。”然而法官西奥多•赛德尔并不这么认为:“作为警察,不执行命令是有罪的,但打不准却是无罪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那时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权利,这是你应该主动承担的良心义务。这个世界,在法律之外还有良知。当法律和良知冲突之时,良知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而法律却不是。尊重生命,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最终,因•亨里奇因蓄意射杀格夫洛伊被判三年半徒刑,且不予假释。
对生命的敬畏
1946年,蒋介石60大寿,很多人送来了非常珍稀的礼物。琉璃厂文古斋掌柜送的是一对乾隆官窑黄地青花九龙瓶,蒋介石看了非常喜欢,但是他不知道这一对青花九龙瓶其实是件赝品。蒋介石生日之前,文古斋的掌柜派人去故宫武英殿摹绘了这对九龙瓶,然后在景德镇自己的窑里秘密烧制而成。仿制品的胎质、釉色、绘工,甚至“手头”(重量)都与原件一模一样,谁也看不出来。只不过烧制的人在款名的字上,故意短了一毫米。文古斋的掌柜问烧制的人为什么要这样,烧制的人说:“一定得做假的时候,要知道留有破绽,以示敬畏。”
一、什么是敬畏
朱熹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
敬畏是什么?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这里的“敬”:除了“彬彬有礼”、“恭恭敬敬”外,还指做事严肃认真,免犯错误;“畏”:除了“担心、忧虑”外,还形容“战战兢兢”,既敬重又畏惧。敬畏就是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态度。
一、什么是敬畏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意思是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居于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言语。
古人云:“不自重者致辱,不自畏者招祸”“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
一、什么是敬畏
所谓敬畏之心,就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怀有这种心理,它能让人懂得自警与自省,它还有助于人规范与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仅如此,它还具有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形成和谐关系的作用。
没有了敬畏之心,敢罔顾廉耻低级下流肮脏龌龊。“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定律。”这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的敬畏,也是刻在他墓碑上的名言。而我们有些人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可敬畏的,才会什么都敢做,“无所畏惧。”
一、什么是敬畏
心存敬畏,并不是叫人不敢想,不敢说,不敢做,而是叫人想之有道,说之在理,做之合法。也即是说,该想的想,该说的说,该做的做。这样,心存敬畏,才更有意义。
有敬畏之心者大有作为,有敬畏之心者必荣于人。有忧才无忧,有惧才无惧。心存敬畏,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是一个人更有意义地活着的一种明智选择,是一个人在世间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受人尊敬的一件法宝。
敬畏的内容
“敬畏”中的“敬”体现出一种认识态度、一种价值追求,促使人们要“有所作为”;“畏”则表示一种界限、一种自省,警示人们应“有所不为”。作为军人,党员,我们积极进取的同时,要常怀敬畏之心,始终做到头脑清醒,如履薄冰,尽量减少或避免工作中的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作为军人、医务工作者、党员,我们该敬畏什么呢?
具体讲,要做到“七个敬畏”。即: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组织、敬畏工作、敬畏法律、敬畏规章制度、敬畏道德规范。
心有敬畏,方能行有所止。
.守法度,知敬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