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网络谣言对大学生影响的有效模式
摘要:大学生在网络谣言的空间中容易形成道德价值取向的错位而不利其健康发展。防范网络谣言对大学生影响的有效模式是构建学生、学校和政府三位一体的多元主体结构;完善网络谣言监控体系、公共信息披露机制、应急预案等方面的追踪监控机制;营造防治网络谣言的良好网络环境需强化校园网络道德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和推进网络文化建设。
关键词:网络谣言;大学生;影响;有效模式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67-02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微博、QQ、论坛等介质传播的有关突发事件、名人明星等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并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易造成负面影响。大学生群体是中国网民的主力军,在网络谣言的氛围中容易产生道德价值取向的错位而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同时网络谣言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构建防范网络谣言对大学生影响的有效模式,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三位一体,构建防治网络谣言的多元主体结构
学生增强自律意识。大学生传播网络谣言,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学生不明事情真相,同时出于从众心理而信任并转发,致使网络谣言无限传播。因此,治理网络谣言的基本途径就是增强谣言传播主体的道德自律意识,在真相没有明确之前,不信也不传网络谣言,让网络谣言失去传播的市场。一是要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大学生要按照团中央、文化部提出的网络道德要求,自觉增强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念,积极倡导网络文明,坚持文明上网,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成为自觉践行道德规范的积极力量;二是提高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的理性鉴别能力,大学生要学会运用自身的知识和独立的价值判断对网络谣言进行冷静分析,避免无意识地传谣;三是要树立法律意识,大学生要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发表言论时要三思而后行,坚守住法律的底线;四是要树立时代使命感、社会责任感、道德正义感,自觉抵制网络谣言,做到不热衷阴暗负面,不一味八卦猎奇,不参与娱乐恶搞。
学校加强教育宣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学校的教育宣传对于防范网络谣言在大学生中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在教育方面,一方面学校要树立大德育观念,把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干部全都纳入进来,实行全员育人,同时把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管理服务工作也与德育工作挂钩,实现在整个学校范围内形成有效的校内育人合力,真正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德育观;另一方面学校要对学生主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班级主题班会、学校社团组织的报告会等途径帮助大学生分析网络谣言的传播背景、本质,理性辨别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性,从而提升自己的网络道德素质,自觉把网络作为学习工具,而不是作为传播谣言、发泄不满的温床。在宣传方面,学校要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我们要旗帜鲜明地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反驳、揭露其虚伪荒谬的本质;要增强主流网络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不断巩固和加强网络德育的主流阵地。
政府强化防范措施。防范网络谣言是政府的职责所在。政府只有充分认识网络谣言的危害性,才能在现实行动中采取强有力的防范措施。一是政府信息及时公开。政府必须积极充当“裁判员”角色,及时主动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和事实处置结果。二是要坚持统筹兼顾。政府必须统筹兼顾,树立全局
防范网络谣言对大学生影响的有效模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