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外生枝,“花”满枝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鲜活的、动态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非线性序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随时都有可能面对学生自由感悟的挑战,遭遇始料未及的问题,因此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
课堂上贴近儿童生活的鲜活的事件,往往最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针对具体事件总会提出一些难以预料的“意外”问题。我们应该正视、捕捉这些“意外”,巧妙地加以引导。因为正是这些“节外之枝”,常给人带来思维碰撞的激情,迸发出许多意想不到的“火花”。
回想刚刚结束的五年级一节几何初步知识复习课,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花了大量的时间设计教案,设计了很多图形(让学生根据图形展开空间想象)。尝试练习时,有一道习题是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看图计算,单位:分米),学生轻声读题后,一个个在本子上认真地写起来。不久,有学生轻轻地报出了得数:“长方体的表面积是250平方分米。”
“对!是250平方分米!”有学生很坚定地肯定了这个答案。渐渐地,报这得数的人越来越多。
讨论时,我让学生说解题方法,同学们得出了(5×5+5×10+5×10)×2和5×10×4+5×5×2两种不同解法的算式。当时我认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比较抽象,学生能有第二种解法已经是挺不错了,所以我都及时地给予肯定,正当我准备进入下一环节时,却出现了如下一幕:
“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列式是5×5×10。”突然,一个女同学站起来。
我打量了一下算式,马上“明白”了。于是“点拨”她:“你是不是把题目看错了,把求长方体的表面积错看成求长方体的体积了?”众多学生都点头称是。
“我没弄错!我求的是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个女同学大声辩析。
我大吃一惊,心想:这怎能不错呢!但为了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我灵机一动说:“你能把想法和大家说说吗?”
“行!”她拿了一个长方体盒子,边指边说:“长方体的一个侧面是5×10,可以看成2个5×5,4个侧面就是8个5×5,上下两个底面是2个5×5,这样长方体表面积一共有10个5×5,即5×5×10。”
此时,我的心咯噔一沉:是啊,这位同学说的很有道理,我咋没想到呢?她的解法不但没错,而且很有新意。我为她翘起了大拇指,同学们也向她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老师,我也想出了一种方法,算式是5×10×5。”又有位男同学可能是受刚才那位同学的启发,好像又有了“新发现”。我扫视了一下这个算式,心想:“这位同学可能是根据乘法的运算定律,将5×5×10交换了一下因数的位置。其实这种解法与刚才的解法属同一种方法。”这时,有几个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说了起来:“这不是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嘛!”还有些学生的眼睛一会儿看看你,一会儿又看看他,还不时地望着我,看那表情,真叫人纳闷啊
……
“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看我迟迟没有发表意见,可使那位男同学着急了,他激动地说:“我的解法和刚才的不一样!”
课堂发展到这里,已经和我的预设完全不一样了,我想简单地把结论告诉给学生,然后把学生的思路拉回到我原来设计的教学环节中。但是,我分明看到了许多学生眼里闪烁着光芒,他们那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神情,让我觉得如果这时把结论告诉给他们,等于给他们泼了一瓢冷水,会浇灭他们探索的热情,那多可惜啊!于是我引导他们继续根据这个答案去
节外生枝,“花”满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