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轻狂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狂”是一个彻彻底底的贬义词。因为人们相信,“狂”有违于儒家的根本,自然也就有违于世事的常理。在这一思想观的运作下,周围多数尚未成长的少年变得“内敛安静”,习得儒生般的敦厚自然。然而,我却以为,对于人类,尤其是年少的热情的人类,狂是一种必要而值得提倡的气度。甚至,我们应当学会“年少轻狂”。
古往今来,历史灿烂的长河里,便有数不清的狂者如明星闪耀着,其中便有东汉末年为人熟识的曹操。众所周知,他是一个奸雄,却不似一般奸雄的城府深含。他是狂的,当他做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疯狂举措,便已然注定了他作为狂者的不羁一生。显然,曹操一生中是受惠于狂的。其中明显的当属官渡之战的大捷了。纵然,幸运女神眷顾了他,但倘若不是他的极度自信、不拘常理,想必也得不到那么奇异的妙策。而终其一生,所遇挫折无数,却都无法彻底击溃他。缘由便是自他骨子里的那股狂气,无论何时,他都极度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未来,从未因挫败而义气消沉。反观刘备,人们常言的英雄,却在失败后一把火烧毁白帝城,从此一病不起,含恨而终。他缺少的,便是曹操的那股狂气。
而现代作家鲁迅,如他处女作的名字一样,他也是一个狂人,并且,他要比曹操更狂放,更不羁。不只因他敢于在当局政府的严厉打压下发表大量针砭时弊的文章,而在于他公然打出了“废黜古文,发扬白话
”的旗帜。须知当时清朝统治尚才瓦解不久,古文尚还根深蒂固于大量文人的脑海里,旧时封建残毒仍控制着大部分文人的内心。在这样的时势下打出这般立场,非常人的魄力所能为之。这底子便是他那份不羁的狂气。显然,这其中的好处显而易见。鲁迅先生最终凭借着这份狂气领导了一个崭新的文坛。
类似的例子尚有很多,“狂”作为一个独特的气质在历史长河中发光发热,那么它为何为人所诟病呢?原因便是大量不识其本质的人加以错解,以为习得狂人气度
年少轻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