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缘由的“恨”
俗话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然而在有些班主任看来,有的学生似乎无缘无故对自己充满了敌意,有意跟自己作对,根本无法管教。一些老师由此放任其发展,也有的老师因此跟学生杠上,非要压住学生的“嚣张气焰”,由此导致了一些悲剧的发生。其实,有果必有因,如果看清了这些看似毫无来由的“恨”的背后原因,就能理解学生,进而形成健康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心理成长。
珊珊(化名)就是让班主任头痛的一个学生。根据班主任张老师介绍,开学一个多月以来,珊珊的表现十分突出,上学迟到、上课讲话、玩手机。一天,因为上课玩手机的问题,她被张老师叫到了办公室进行谈话教育。在谈话过程中,珊珊突然情绪激动起来,甚至对张老师说出了“我要杀了你!”这样的话。后来在其家长的全力阻止下才没有出现过激行为。
张老师是一名很优秀、经验丰富的班主任,见过不少调皮的学生,但这次她觉得很不解,也很委屈:自己在谈话过程中控制了情绪和谈话语气,也没有说伤害学生的话语,怎么珊珊的反应就这么大呢?
在张老师的建议下,珊珊第二天来到了心理咨询室。
她是一个高一女生,瘦瘦的,短头发,戴着黑框眼镜,情绪还算平稳。由于之前给珊珊的班上过心理课,也跟珊珊有过接触,我很快取得了珊珊的信任,咨询进展得比较顺利。很快,珊珊就向我透露了自己的一个秘密,她不喜欢当女生,甚至梦想成为一个男生。
一个女生,希望自己是男生,那么她对其母亲的态度应是不肯定的。她不想成为女性,实际上就是不想成为其母亲那样的女性。于是,我将话题引到了她的妈妈。果然,珊珊对妈妈的感情十分矛盾,她一方面很“看不起”妈妈,不喜欢妈妈,觉得妈妈很唠叨,也很软弱,另一方面又对妈妈充满依赖。通过进一步谈话,我了解到珊珊的爸爸长期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只有在周末与珊珊通电话。但是珊珊很喜欢爸爸,什么事都听爸爸的。在珊珊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后,其长期缺乏父亲的关爱,对母亲既依赖又敌对,这些都与珊珊现在的性格和表现有着很大的关系。
后来,在谈到昨天自己的行为时,珊珊表示,自己很后悔,但这都是由于自己一直都很讨厌张老师的缘故。至于为什么讨厌张老师,珊珊也说不清。后来,她想了想,说总觉得张老师跟妈妈挺像的。由于班主任在班级中管理者的角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家庭中家长的角色,加上珊珊的班主任是一名女性,年龄跟珊珊的妈妈差不多,珊珊很容易便将自己对妈妈的负性情绪转移到张老师身上。也就是说,珊珊对张老师的没有缘由的“恨”,是来自于她潜意识中对自己母亲的敌意。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等现实因素很容
没有缘由的“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