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以“错”论“错”.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以“错”论“错”
摘要: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错误也不例外。对待学生的出错,与其“硬堵”错误,不如“巧疏”错误――“以错论错”,让学生正确地认识每一个错误,引导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真正挖掘错误的价值,让学生从中有更多的收获。
关键词:错误资源;铁丝;燃烧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2-0089-02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doi:.1008-
错误和正确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笔者以为,可套用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过一句话――“失败乃成功之母”来表述,即“错误乃正确之源”。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时,往往多是采取“硬堵”的方式,即要求学生把正确的答案死记下来。殊不知,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错误也不例外。与其“硬堵”错误,不如“巧疏”错误――“以错论错”,让学生正确的认识每一个错误,引导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真正挖掘错误的价值,让学生从中有更多的收获。
一、探究背景
笔者在批阅《同步练习化学九年级上册》(配沪教版)第二章第一节“性质活泼的氧气”的课后练习题时,其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某班同学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未出现火星四射的现象。请你分析一下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是:
①选用铁丝: ;②取用的集气瓶内气体。”学生填写的第②题的答案内容基本一致,即“浓度不够”,表明学生们都已认识到反应物浓度对反应现象的影响。对于第①题,练习册配套的答案是“铁丝太粗或表面有锈”,笔者对第①题学生填写的答案进行了归类统计,全班总共26人,有18人填写的答案是“铁丝未绕成螺旋状”,%;有6人填写的答案是“铁丝伸入集气瓶太快”,%;仅有2人填写的答案是“铁丝表面生锈”,%。看到数据,笔者便有了一个想法,由这个错误答案来引发一次对“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再探究。
二、实验方法与过程
1. 实验药品
6%双氧水、二氧化锰、细铁丝(5根光亮,1根生锈)、粗铁丝(1根光亮,1根生锈)、火柴。
2. 实验仪器
锥形瓶、双孔橡皮塞、分液漏斗、导管、乳胶管、水槽、毛玻璃片、集气瓶(规格125mL)、橡胶塞、坩埚钳、酒精灯。
3. 实验步骤
(1)按图1连接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用双氧水分解制取氧气,采用排水法连续收集8瓶气体,并在每个瓶中预先留存少量的水。
(3)教师依次完成以下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实验①:取一根生锈的细铁丝绕成螺旋状,在末端系上火柴梗,用坩埚钳夹住铁丝并点燃末端的火柴梗,待火柴梗即将燃尽时,将它们由上而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
实验②:取一根光亮的细铁丝绕成螺旋状,在末端系上火柴梗,用坩埚钳夹住铁丝并点燃末端的火柴梗,待火柴梗即将燃尽时,将它们由上而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
实验③:取一根光亮的细铁丝绕成螺旋状,在末端系上火柴梗,用坩埚钳夹住铁丝并点燃末端的火柴梗,待火柴梗即将燃尽时,将它们由上而下快速伸入集气瓶中。
实验④:取一根光亮的细铁丝但不绕成螺旋状,在末端系上火柴梗,用坩埚钳夹住铁丝并点燃末端的火柴梗,待火柴梗即将燃尽时,将它们由上而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
实验⑤

以“错”论“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ohghkyj834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