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选址首要原则
随着我国财力增加,国力增强,以及国家优先发展教育政策的不断出台,近期,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号召,不断向教育领域投入资金,使得学校教育环境、教育教学设备得到了空前改善,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教育均衡发展进程,应该说这是一项长期利好政策,是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但据笔者观察,也有一些地方政府在这条光明大道上走偏了方向,多表现为政府教育投入偏向名校、重点校、城镇学校,且真正目的并没有完全围绕改善办学条件,培养人才,而是紧紧围绕能否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能否为自己政绩增添浓墨重彩这一原则,进行新校区建设。笔者所在地已有几所县重点中小学实现了异地搬迁,每所新校区建设耗资多达1至2个亿,有的甚至接近3个亿。目前,官、群双方对于学校是否有必要实行异地新建,看法也多不一致。如若调查者在政府无干预的情况下,深入教师、学生(包括本校师生)及周边百姓中进行暗访,他们会给出一个相同且十分明确的回答——瞎折腾,老百姓倒霉。如若调查者问及决策层,他们的回答则可能又不一样,因为他们是政府官员,要的是政绩。有了出色的政绩,他们就可能被提拔。如今政绩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就是城市变化,城市变化大不大,上级多是从街道、房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来考量。那么,什么才能真正带动房屋及基础设施建设呢?在笔者看来,唯有学校和工厂。目前,由于家长对子女教育多比较重视,多数学生家庭“愿意”在学校周围买房或租房,以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故此,学校建设无疑成为了拉动房地产开发、房屋租赁的最好项目。如今,凡是靠近重点校、名校的地方,房子就会好卖、租金就会多,服务行业的生意就会好做。为此,地方政府就盯上了学校这块
“大蛋糕”,不惜重金投入,新建重点校、名校新校区,进行异地搬迁,以达到拉动地方房地产开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有效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笔者以为,单从经济建设角度考虑新建校区,进行异地搬迁很不妥。这就好比近几年兴起的“村小撤并”一样,学生与家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相反,老百姓却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承受了十分痛苦的亲情分割。因为这些新建的校区多“四处不靠”,多数学生得住校,学生一天得花费30多元,但仍吃不好。还有,临近学校周边的学生乘坐校车上下学也得每人每学期花费600~700元(按学期收费)。仅从这些方面粗略计算,每户住宿生家庭每学期要多支出4000~5000元(保守数字)。如若从学生营养健康方面来计算,那就更可怕了,因为这些学校的食堂全都是私人承包,是以盈利为最终目的的,学生在这里就餐,营养、健康状况很令人担忧。笔者以为,当下政府以学校为介质来撬动地区经济建设杠杆,毫不顾及“便民”、“减负”的这一做法,实为不妥。
近期,某省某县于某年在偏僻空旷的所谓“经济开发区”为某重点校建了新校区,现已搬迁至该新校区。致使新校区周围的房价及地皮迅速暴涨,政府投资价值、经济建设拉动力迅速显现。至此,该县的经济建设预期目标已完全达到,政府形象也得以有效提升,相关官员也因政绩优异得以顺利提拔或重用。但,对于学生来讲苦恼却多了,周围没有方便学生购买日用品的店铺,学生只能被迫在校园商店购买这些价格比外面贵得多的日用品,这无疑给学生家庭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对此,笔者以为,学校建设必须以
“便生”为第一原则。
“便生”,即方便学生上下学,便于学生就近入学。当前,随着我国家庭经济
中小学校选址首要原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