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包虫病的诊断和治疗
主讲: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医院外三科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医院外三科
一. 定义:
是棘球属绦虫和泡球属绦虫的幼虫引起的具有地方流行性和自然疫源性的动物源性人畜(兽)共患的寄生虫病。前者称肝棘球蚴病;后者称肝泡球蚴病。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医院外三科
流
行
病
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医院外三科
肝包虫病的诊断
:早期表现不明显,不易发觉。
、疫源接触史。
:
(1)包虫囊液皮内试验(Casoni试验)
(2)补体结合实验
(3)间接血凝试验
:B超、CT、X线等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医院外三科
肝包虫病的诊断标准:
、工作、旅游或狩猎史,或与犬、牛、羊等家养动物或狐、狼等野生动物接触史;在非流行区有从事来自流行区的家畜运输、宰杀、畜产品和皮毛产品加工等接触史。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医院外三科
、X线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包虫病的征象;或发现占位性病变并查出包虫病相关的特异性抗体或循环抗原或免疫复合物;或病理学检查发现棘球蚴囊壁、子囊、原头节或头钩等。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医院外三科
肝包虫分型
(1)囊性病灶(CL型)
(2)单囊型(Ⅰ型)
(3)多子囊型(Ⅱ型)
(4)内囊破裂型(Ⅲ型)
(5)实变型(Ⅳ型)
(6)钙化型(Ⅴ型)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医院外三科
(1)囊性病灶(CL型):囊壁不清晰,含回声均匀的内容物,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医院外三科
(2)单囊型(Ⅰ型):棘球蚴囊内充满水样囊液,呈现圆形或卵圆形的液性暗区。由于棘球蚴与肝脏组织的密度差别较大,故呈现界限分明的囊壁。本病的特征性影像为其内、外囊壁间有潜在的间隙界面,可现“双壁征”。B超检测棘球蚴后壁呈明显增强回声效应,用探头震动囊肿时,在暗区内可见浮动的小光点,称为“囊沙”影像特征。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医院外三科
外科学肝包虫病的诊断及治疗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