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经济人”的移情投射和无意识心理原型.doc对于“经济人”的移情投射和无意识心理原型
对于“经济人”的移情投射和无意识心理原型导读:为移情是在“意识自我和无意识之间建立关系、恢复平衡的尝试”(李孟潮,2007)。整123 摘要:根据心理动力学理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体现社会人对外界的感知和反应的社会镜及其成像过程,受社会人无意识心理原型及移“经济人” occonomicus,或economic man)概念的雏形最早出现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由于斯密处在“人对神获得胜利的时代,是人的发现的时代”(杨春学,1991),因此,经济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摆脱了神学桎梏的束缚,具有进步作用。随后,“经济人”假设先后受到不同学派的质疑和挑战,并在争论中不断丰富完善,逐渐成为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出发点。
“社会人”是与之相对的概念,是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从多方面角度对人的真实形象的概括和描述,“我们权且把这种对人的绝然不同的观点,称之为‘社会人’假说”(杨春学,1991)。
关于“人”的概念,马克思认为它“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西方道德哲学家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把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看作是手段”。两者之间的矛盾源于意识形态、学术观念上的不同,本文仅仅基于研究需要采纳后者,并引申认为,经济人和社会人都是人,都具有人的基本属性,都是生活中的独立个体,每一个人的独立、自由的存在就是这个人之所以能成为人的作用之所在。这里且将“人”命名为“自然人”以同“社会人”区分。
最后,关于自然人的社会性或经济性取向和程度的界定理由,由于自然人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决策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尤其是个体成熟和心理、认知发展规律的影响,因此,自然人的经济人取向或社会人取向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变化过程,对自然人的社会性和经济性程度的界定,应建立在特定的时间内,自然人在不同时间可能做出不同的选择。 “经济人”假设的争论及其发展历程
“经济人”概念在争论中不断完善,对“经济人”假设“公开的大争论为三次:19世纪晚期历史学派与奥地利学派之争,20世纪40年代的‘利润最大化原则’之争和70年代之后的‘理性行为’之争”(杨春学,1997)。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个人通过市场买卖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增进了社会利益,这是经济人范畴的雏形,后经边沁的功利心理学说、西尼尔和约翰
·穆勒的经济人抽象分析得以完善,成为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基石。
德国历史学派反对古典经济学家对经济人的自利和抽象分析策略,认为“经济人抽象没有反映人的全貌”(杨春学,1997),强调经济人是有价值观念的“真实的人”,而不是纯粹的自私、抽象的“自利者”。
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新古典经济学家抽去经济人的自私和自利等主观、因素,使用偏好概念和边际分析策略,分析了经济人实现最大化利益的理性选择。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经济人具有理性的预期能力,能够根据完备的信息做出决策,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到20世纪40年代,学者发现厂商的实际行为并不符合利润最大化假设,掀起了又一次大争论。其中西蒙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受到人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思维能力的客观限制”(杨春学,1991),经济人的决策“只能达到令人满意,而
对于“经济人”的移情投射和无意识心理原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