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美在绿色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重要的公共产品和民生福祉,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慢不得、等不起。近日召开的全国政协第十二届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围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个主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踩住农业污染的“刹车”
化肥、农药、农膜、生长调节剂是必不可少的农资,但它们在促进农业增产的同时,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全国政协委员王全书提供的一组数据触目惊心:“我们用世界7%的耕地消耗掉了全球35%的化肥和20%的农药,每公顷农田化肥施用量高达318公斤,;施用农药12公斤,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且利用率仅为1/3左右。”
“施用的肥料量超过土壤的保持能力,不仅导致土壤板结、耕地质量差,还对地表水、地下水造成污染,使得湖泊富营养化。”全国政协常委田惠光介绍说,农药实际有效利用率也较低,大部分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同时,农膜及各种塑料废弃物,由于极难降解,且降解过程中还会渗出有毒物质,对土壤及农作物危害也比较大。
种种污染导致的后果就是农药残留超标的农产品频频出现,威胁着人们
“舌尖上的安全”。
田惠光还特别关注农村过密养殖导致的生态问题。据国家环保部在全国23个省市的调查数据,90%的规模化养殖场没有经过环境影响评价,60%的养殖场缺乏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有些养殖场粪便连同冲洗水直接排放到溪水中,进而汇入河流中,大部分未被利用的畜禽粪露天随意堆积,造成对环境的污染。”田惠光说,畜禽粪便、养殖废水往往造成养殖场周边环境亚硝酸盐、氨氮、大肠杆菌等严重超标,形成安全隐患。
全国政协常委张桃林认为,解决农业污染问题,需要发展现代农业,加强抗逆优质新品种、新型肥料、高效安全农药等绿色农业生产资料的研发与应用,大力发展和推广良种良法结合、农机农艺融合、节水节肥等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和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和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示范建设。
他还建议,政府要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和提升;推动基本农田、水资源、生物资源保护等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和相互衔接,依法保护各种农业资源和环境。落实地方责任制,完善耕地、水资源、环境保护属地管理责任制,强化责任追究。完善补偿、金融、税费、价格等支持政策,积极推动农业投入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经营方式转变。
遏制工业污染“上山下乡”
近年来,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企业纷纷落户乡村,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也乘虚而入,导致工业污染逐渐蔓延到乡村。而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对这种严重污染企业不仅一路放行,还对它们
“上山下乡”推波助澜。
田惠光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乱象:一些乡镇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很大,远大于环境承载能力;有些企业虽有治污设施,但长期闲置,没有正常运行,废水不经处理直接入河;有的企业甚至私设排口,偷排现象严重。由于城市环保力度加大,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农村,这种污染转移造成了农村污染加剧。
这些污染,最鲜明地体现在土地质量上。民进中央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
美丽乡村,美在绿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