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后殖民主义批评
的理论核心与关键术语
(时空的局限性和文化的残留性—西方老牌帝国主义虽然离开了旧有的殖民地,但还舍不得对殖民地经济市场与思想文化的统治;脱离殖民地之后的民族国家并未达到预期的全面复兴,出现了殖民后遗症和殖民综合症。这就为西方的西方中心主义和东方主义制造或曲解东方的文化与历史留下口实:神秘原始而又贫弱的东方成为落后的)
“他者”,是对西方理性主义的有
力补充与印证。想象性的东方是文
化霸权的产物。
1)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霸权”
理论和法农的“民族文化”理论积极推动后殖民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话语”和“权力”理论成为后殖民主义的核心话题
:
1)萨义德(1935-)的《东方主义》
2)斯皮瓦克(1942-)印度裔女学者,将女权主义理论、阿尔都塞理论
和德里达的结构主义理论整合在
自己的后殖民理论中,产生广泛的
影响-第三世界妇女如何“命名”与“发言”促进世界的和谐发展。
3)(Homi Bhabba,1949-),在印度成长起来的波斯人后裔。弘扬第三世界文化理论,注重符号学语文化学层面的后殖民批评-民族差异的抹平极易遮蔽文化霸权,将自己的研究从非洲文学转到印度次大陆的研究上来。
1)来源于不发达的第三世界;
2)都有受压迫的民族文化和屈辱历史
3)世界文化的熏陶和开放的视野
4)身在西方发达国家(侨居或寓居),东西方文化观念的巨大悬殊和经济发展的巨大落差——流亡者的生存体验与生命感悟
5)非主流的理论姿态和战斗性风格
1)萨义德:美国著名后殖民主义批
评家。巴基斯坦人,1935年生于耶
路撒冷。在英占期间就读巴基斯坦和埃及开罗的西方学校接受英式教育,后举家移居黎巴嫩并在欧洲国家流浪。1951年赴美逆境中发愤读书,1964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成为英语系教授,讲授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这种后殖民社会环球移动人士所特有的人生经历和多重文化身份使他倍感焦虑与忧思:对民族矛盾与文化冲突具有切身体验,故在现实关怀和文化政治批判等方面能够发人深省,开风气之先:
大多数人主要知道一个文化、一个
环境、一个家庭,流亡者至少知道
两个;这个多重视野产生一种觉知:觉知同时并存的面向,而这种觉知—借用音乐的术语来说—是对位的(contrapuntal)流亡是过着习以为常的秩序之外的生活。它是游牧的、去中心的(decentered)、对位的;但每当一习惯了这种生活,它撼动的力量就再度爆发出来。—(The Mind of Winter,1984,)
本所描写的形象为其帝国主义政治
军事统治服务。
西方中心霸权话语建构了一个全球化的等级制的文化秩序结构:东方文化处于边缘的、被动接受的“他者”地位,处境艰难。
西方语境下的东方文化具有如下特点:
。西方特权的单一视点把世界分为欧美与其他,并用系列修辞策略形成二元对立围堵与再现东方:文明/野蛮、理性/非理性、
进步/落后、开化/未开化、科学/
迷信、启蒙/待启蒙、国家/部落、
光明/黑暗、中心/边缘、道德/非道德,成熟/幼稚。世界现代史就是如此建构全球分裂与一体化的进程。
。西方霸权中心设定了一种目的论的历史叙事:从古希腊到欧美资本主义,西方是世界的起源与终点,西方是“上帝的选民”,非西方乃是被规训的奴性状态。它抹杀了西方文化的杂交性,淡化了
后殖民主义批评4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