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学习李保国传承新愚公精神心得体会
李保国,是河北农业大学的一名教授。他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研发林果品种,推广科学技术,打造了“富岗”“绿岭”等知名农产品品牌,带动10万多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被誉为“太行新愚公”。
李保国教授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胸怀群众、一心为民的服务宗旨,彰显了矢志不渝、艰苦奋斗的崇高品格。他把才学抱负根植于燕赵大地,把毕生心血挥洒在太行山上。他的严谨、专注、坚持、敬业,都体现着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工匠精神”的内涵。所谓“工匠精神”,原本是指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工匠精神是一种专注、坚持、精益求精的品格。
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工作和事业本身的品质灵魂。中国历史上,有过对“工匠精神”的绝佳比喻。《庄子》中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一个叫丁的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都合乎乐曲的节拍。传说当然只是传说,但这背后对于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却是中国历史上绵延不绝的一笔精神财富。在璀璨的中国文明中,无数巧夺天工的珍品,正是工匠们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的产物。这样的追求,曾一度在对量的追求和低成本的追求过程中,被人们忽视过。如今,这精神正在重新焕发生机。工匠精神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一种产物,它是一种精致化生产的要求,它对农业生产同样适用。从农业生产来讲,实际上就是从源头保证食品安全,从种植开始,原料、化肥、土地等要保证安全,还有就是它的品质和质量,这里也需要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落在个人层面,就是一种认真精神、敬业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给客户无可挑剔的体验。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
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心中。长久以来,正是由于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才让我们的个人成长之路崎岖坎坷,组织发展之途充满刑荆。这种缺乏也让持久创新变得异常艰难,更让基业常青成为凤毛麟角,所以,在资源日渐匮乏的后成长时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
李保国教授走了,但他的工匠精神与太行山同在,如同那些战争年代把名字镌刻在太行山上的英雄一样。年年太行披绿之时,人们会一次次忆起他的功绩。一座丰碑,一座新时期写满“工匠精神”的丰碑,永远矗立在太行山上,散发着无比闪耀的光芒。
【学习李保国传承新愚公精神心得体会2】
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育工作者,全身心为身为服务的好公仆李保国同志,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生命,向党和人民上交了“两学一做”的优秀答卷,他的精神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学习,他仿佛就是时代的一座丰碑,让广大党员干部敬仰。
李保国同志将“两学一做”用个人的实际行动体现出来,他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并没有享受舒适的生活,而是选择了太行山区,下定决心通过自身的本领,让老乡们脱贫致富走上幸福之路。他三十年如一日
党员干部学习李保国传承新愚公精神心得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