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中武松的英雄气概
《水浒传》通常被人们归入英雄传奇小说,这类小说从宋元小说话本中的“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或“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以塑造一个或几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题材虽有一定的历史根据,但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虚构,其作者有可能突破历史事实的制约,跳出帝王将相、军国大事的圈子,将目光移向民间日常的生活和普通的人。《水浒》即是这类小说中的经典之作。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将水浒一百零八将分为“上上人物”“上中人物”“中上人物”“中下人物”“下下人物”几等,而在“上上人物”中,金圣叹对武松、鲁智深、李逵三位豪杰评价最高。在这三人中,他又盛赞武松为“天人”,说:“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者也。”而且,武松是民间义勇的代表,也是历史上最出名的打虎英雄。一般人大都未读《水浒》而先知武松,武松也是该小说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
一、武松的英雄气概
作为打虎英雄的武松,是《水浒》中写得最为生动难忘的人物之一。武松在景阳冈下的小店里喝完酒以后,店家警告他冈上有虎,武松不信,不听劝阻,定要单独过冈,等到武松看到山神庙的那张榜文盖有官印时,才相信真有老虎,这时他已经有些害怕了,想回去却又怕店家耻笑。这说明他对能否战胜老虎并不是很有把握,还有些胆怯,但为了面子只能硬着头皮过冈。有人认为他动手打老虎是被逼无奈的选择,觉得他已经没有后退的余地,要么他死,要么老虎死,他只能豁出去了,对普遍的公认武松打死老虎是为民除害也并不苟同,认为他完全是为了自己活命,怎么能算是英雄,对他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英雄行为进行全盘否定;还有人说武松打虎不如李逵勇敢,这也是误解。这些看法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绝对是不客观也不公平的。明代文学家李贽曾评论说:
“人以武松打虎到底有些怯在,不如李逵勇猛也。如此学究见识,如何读得《水浒传》?不知此正施、罗二公传神处。李是为母报仇,不顾性命者;武乃出于一时,不得不如此耳。俗人何足言此,俗人何足言此!”这位深得艺术创作精髓的大师的评价,表明他深知人性的常理。武松并没有找上门去与吃人大虫(老虎)性命相搏的必要,打虎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小说写道:“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欲待转身再回店里来,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存想了一回,说道:‘怕甚么鸟!且只顾上去,看怎地!’”武松的豪气也正体现于此。
二、作者如何刻画武松的英雄气概
作者在刻画人物时最精彩的地方还在于,他跳出了对“高大全”式性格的追求,而积极追求最有能力表现出人性美的缺陷美。武松是个真实的人,他并不是神仙或者超人。他和普通人一样,面临危险时,会犹豫,会畏惧,也会想到退缩和避让;经过恶战后,他会疲惫,也会劳累。作为一个正常的人,这是很自然的,也是很真实的。这让读者感到他和一般人的距离并不是那么遥远,有一种亲近、真实的感觉。而真正值得人们佩服的,是他的勇气和智慧,先说他的“勇”,他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当猛虎真的出现时,他倒不犹豫了,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坐以待毙。他勇敢地面对生死挑战,奋起反击并取得了胜利。再说他的“智”,上冈前的细细思量,为他面对猛虎做好了心理上和思想上的准备,可见他并不完全是个行动鲁莽、意气用事
《水浒》中武松的英雄气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