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18年的青春扶贫接力
开栏的话:
五年,历史的又一个节点。
五年砥砺,一段岁月的浓墨重彩。五年奋进,一个个春华秋实的骄傲。
十九大,党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太多喜悦值得分享,太多变化值得铭记。
跨越奋进的图景、俯首可拾的变化,是党和人民五年励精图治、开拓实干的结果,是党和人民五年砥砺奋进、激情拼搏的印记。
总有一段征程让我们刻骨铭心,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澎湃激昂,总有一些人或群体让我们难以忘怀。
铭记,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前行。分享,是希翼满怀的再次出发。
值此,我们特别开辟新专栏“砥砺奋进的五年”,回望过往的岁月,回眸那些让我们骄傲的人与团体,分享一个大党的荣光与伟大。
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支教团在西部触摸真实的中国,塑造成熟的自我,传播希望的火种,通过一系列扶贫助学项目,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
2017年五四前夕,共青团中央发布“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名单,共青团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昭觉团支部荣列其中。这支在四川大凉山彝族山区接力支教帮扶18年的青年支教团,将光荣的名字刻入青年志愿服务的历史。
时光回溯,1999年,第二届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正式来到四川昭觉,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扶贫。此后,一批又一批浙大青年学子来到这里,至今未曾间断。18年间,还陆续增设了湄潭、景东两个支教地,他们自觉奉献、砥砺心志、开拓创新、凝聚爱心、服务社会,以实际行动,投身祖国建设和社会发展。
“用一年的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支教团团员在一线课堂支教、到村里调研乡情、为当地扶贫募捐、建立科学帮扶体系,正如浙大支教团团歌所唱,“你我的爱温暖了祖国的西部,流过汗,流过泪,留下了幸福,我们用微笑照亮孩子们回家的路……”他们把实实在在的精准帮助、朝向明天的希望和一生的牵挂播撒在祖国西部的土地上。
扶智育人――在祖国西部践行志愿精神
昭觉,在彝语中意为“山鹰的坝子”,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也是浙大支教团选定的第一个支教点。这个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县城,风景秀美,离天空似乎只有咫尺之遥,山中春来时,绚烂的索玛花令人心醉流连。然而,这里的生活却远非花儿般灿烂。凉山州是中国最后消除奴隶制的地区,1956年经过民主改革运动,才完成凉山历史上划时代的社会变革。昭觉平均海拔两千多米,土地贫瘠、生产方式落后、交通不便、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冬天更是气候寒冷,环境恶劣,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县。
1999年9月,新学年伊始,第二届浙大支教团就在这里开启了扶贫接力支教之旅。支教的生活并非想象的充?M诗意与浪漫,在第四届支教团团长宋冰晨的记忆中,“县城常年气温偏低,基本上感受不到夏季的存在,经过6、7、8三个月相对较热的季节之后,就进入了初冬。”他也在家访中看到令人心痛的贫困――房子全是用泥砌成的,屋里满都是灰尘,黑压压的一片,只有一个天窗射进一道阳光。“我一进屋,吓得屋里的鸡和猫连飞带跑往外窜。屋里有一张床,全家五六口人就住在这同一张床上。当地人习惯往地上坐,所以我也直接坐下来,可学生还是给我从邻居家拿了一张拳头高的板凳。屋外就是猪圈,两只大猪和十几只小猪在熟睡,气味一阵阵地飘进屋内。”不过,一届届团员克服了这些,全身心投入工作。
扶贫先扶智。一线教学是浙大支教团工作的核心,用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理念指导开展教学工作则是“志愿扶贫接力计划”的宗旨所在。浙大支教团每一届人数在八到十几人之间,数量不等,每年支教时分派的学校、教学班级和科目也不完全一样,但教学为先、扶智为先是历届支教团的共同理念。
宋冰晨和王维松,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在昭觉建立了“浙江大学支教团”网站。,寓意来自海拔2800米大凉山上浙大支教团的声音。
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也打动着支教团员。在第九届浙大支教团团员蒋茁的记忆中,有两个关于烛光的画面久久停伫――一个是“不经意间的烛光”。有一次晚自习时,她准备把一个集合写到黑板上,突然停电,原本明亮的教室漆黑一片。借着微弱的手机灯光,蒋茁发现同学们都在动来动去地找东西,不一会儿工夫,教室里亮起了星星点点的烛光,透着微弱的烛光,她看到一张张渴求知识的脸。随后,大部分同学的蜡烛都点起来了,整个教室在烛光的辉映下闪烁着。几个男生说:“老师继续讲吧,没有关系的。”蒋茁回忆道:“被彻底地感动了,没想到只在电影中看到的镜头会出现在我的课堂上,我转过身把{0,-1,2/3}这个集合写在黑板上。”另一个画面出现在毕业时,“因为对孩子们举着红烛学习的精神表达了赞美,临行前的最后一次晚课,下课前孩子们自行关了灯光,点起蜡烛,轮流表达着一年来的感情与不舍,每个孩子手持蜡烛,一起为我唱起送别的歌,我再也无法抑制住眼角的泪。”
成立于1999年的浙大支教团,是首批参加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高校支教团之一。这一
智慧城市建设全景规划与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