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发展闯新路
兵团是我们党的一项开创性事业和一个伟大创举,创造性的事业更要求我们开阔眼界、解放思想。兵团自初创时期开始,就迈出了改革的步伐。尤其是从改革开放初期,兵团恢复建制起,兵团人走出了一条紧密结合时代发展要求、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大胆创新之路。
“一主两翼”揭开改革序幕
1983年3月,农七师一二九团政委徐佩玺带头养了20只鸡、3只鹅。1个月后,他将300个鸡蛋、60个鹅蛋拿到市场上出售,卖了63元钱。在他的带领下,该团职工发展家庭副业的顾虑才彻底打消。
一二九团职工走出的这一步,在现在看来十分简单,但在当时那个特定的年代确实需要十分的勇气。因为此前,兵团农牧团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还被指为从事不正当的经济活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幕。之后的几年间,兵团贯彻中央5个“一号文件”精神,借鉴农村改革经验,开始在农牧团场全面推行以兴办职工家庭农场、林场、牧场为主体,发展职工庭院经济和开发性家庭农场、林场、牧场为两翼的“一主两翼”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3年9月11日,农七师一三一团四连职工耿千里带领4个兄弟妯娌及全家四代共20人创办了兵团第一个家庭农场。两个星期后,农七师郝国桥、陈宏欣和马述俊家庭农场成立,农七师还专门给这4个最先
“吃螃蟹”的家庭农场颁发了“家庭农场证书”。
1984年,作为兵团国营农场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代表,耿千里赴北京参加国庆35周年观礼活动。这时,全兵团已创办4万多个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农业总产值9922万元,生产经营总收入9849万元。
也是在这一年,(简称“两用地”),鼓励职工发展家庭种植、养殖和加工副业生产(后称“庭院经济”),扶持职工勤劳致富。当年,全兵团30多万户职工家庭划分了“两用地”,庭院经济总收入超过1亿元。到了1986年,全兵团划给职工“两用地”,。
与此同时,兵团鼓励职工自筹资金进行开发性生产,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优惠政策,开发型的家庭农场不断增加。1983年至1987年,兵团共有4412名职工投资800多万元,开垦了17万亩荒地、水面,兴办了1665个开发性家庭农林牧渔场。
1993年后的7年间,兵团在各团场推行了职工“生产费用自理”承包经营和农机、牲畜作价归户为主的产权制度改革。至此,长期以来形成的“团场出钱、职工种地、职工负盈不负亏”,团场全民所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
团场体制改革破冰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兵团虽在各个方面进行了不少改革,但经济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始终没有被触及。兵团体改委的一份报告显示,1999年,全兵团105万公顷的耕地只有不足40%得到固定,固定期一般在5年,而同期全国农村的土地固定期已奔向30年。
此时,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面对这一历史机遇,兵团人意识到,必须“抢时间,争主动,坐上头班车”。
改革首先指向兵团的农牧团场。2001年4月,兵团党委制定了《深化农牧团场改革的意见(试行)》,《意见》包括1个主件、3个附件,其主要精神是:提出了“固定、自主、分配、服务”的改革重点,核心是实现“两个扩大”,即政治上扩大团场基层民主,经济上进一步扩大职工生产经营自主权。这个《意见》被兵团上下称为深化团场改革的“1
改革发展闯新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