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zhēng )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the Lantern Festival),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称其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存在了。但是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之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演变成了民间盛大的节日。汉文帝时,正式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
元宵节的由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所以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发展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元宵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演变至今,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元宵节已经没有专门的假期了。
节期节俗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我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放焰火点彩灯
古时候,解梁一带的人不信佛,做出种种不尊重佛像的举动。到了一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打了小报告,玉皇大帝一听气坏了,立时就派天神关公下凡,要他正月十五去火烧解梁城,还说到时候自己站在南天门上观三天火。 关公化做一位老人,下凡来到人间,迎面过来一位中年妇女,她背着一个大孩子拉着一个小孩子。关公很奇怪,就上前问:“人家都是背着小的,你为什么反了个个儿?”妇女说:“这几日我住娘家,今儿有人捎话,说我婆婆病得厉害,我要赶快回去侍奉。可大孩子是我前房姐姐留下的,小的是我亲生的,我若背上小的,别人会说我不贤。”关公听了十分敬佩,赶紧对妇人说:“我是天神关公,你们要大祸临头了。玉帝因你们不尊重佛像,派我放火烧城来了。见你如此善良,我不忍心下手,你把这消息传开,让大家在正月十五到十七连放三天焰火,这样可保平安无事。” 于是,正月十五、十六、十七这三天晚上,家家户户大放焰火,夜空被照得通红,连玉皇老儿也在南天门上直夸关公会放火。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关公救他们免受灾难的恩德,便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到正月十七大放焰火。放焰火就成了人们正月十五庆节日的民间习俗了。
元宵节的由来和习俗1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