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 吴老师年级: 新初二衔接班日期: 2015年 7 月
课题
声音的特征
学生
目标
难点
教学设计方案
1. 声音的响度
A. 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B. 声源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C. 可以用转化法来探究这个现象,得出相应的结论。
D. 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响鼓还需重槌敲”
E. 响度的大小还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F. 影响声音响度的其它因素:传声的介质;声音是否集中等。
2. 声音的音调
A. 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B. 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其单位是赫兹。
C. 声音的音调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声源振动的频率越低,声音的音调越低。一般情况下,女子的音调比男子的音调高,小孩的音调比成年人高。
D. 应用:养路工人总是不停地用小锤敲打着铁轨,就能根据铁轨所发出的音调来判断敲击处是否有螺丝松动。判断瓷器的好坏、西瓜是否熟都是利用这个道理。
3. 声音的音色
A. 不同的乐器(或者其它声源)发出声音的特征往往是不同的,我们就用音色来表示。
B. 影响因素是:声源振动的规律,我们可以通过其波形图来观察。
C. 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闻声知人”就是因为不同的人发声的音色不同。
4. 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色叫做声音的三要素,它们反映的是声音的不同特征的物理量。声音的三个特征都与声源的振动有关,
5. 声音的传播速度。
A.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是指在15℃空气中,1秒内传播的距离约为340米,在水中1 秒内传播的距离约为1500米,在钢铁中这个距离约为5200米。
B. 人耳先后两个时间间隔最小为:秒,则人们所能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为:
C. 声音的传播还与介质有关,如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汽较多时,声音传播得快,响度大.
【典型例题】
例1. 通常人们所说的“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 ( )
A. 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都有关
例2. 小明自己制作了一个哨子,如图所示,在筷子上缠一些棉花,制成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这哨音是由于管内空气柱产生的。上下拉动活塞,可以改变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小明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 而发声;小明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二胡的声音是通过________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例3. 电子琴能模仿小号、双簧管、钢琴等多种乐器发出的声音。衡量模仿的声音与乐器发出的声音相似程度的物理量是( )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速度
再如:宋祖英和汤灿都是湘籍著名歌唱演员。当她们表演女声二重唱时,我们仍能分辨出她们的声音来,这主要是因为她们的歌声有不同的
A. 音色 B. 响度 C. 音调 D. 音速
例4. 将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长水管的一端,让另一端的人敲一下这根水管,你会听到几次敲打声?并说明其中的道理。
同类题演练 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
沪教版 八年级 声音的特征 音色 音调 响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