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应加强环保意识教育
【摘要】环境问题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一大问题,本文通过对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的简述,探讨如何加强中学生的环保意识,旨在唤起更多的人树立正确环境观念,共同创建一个健康舒适的生存环境。
【关键词】教学加强环保意识
一前言
中央电视台曾披露一个真实的镜头:“在行人众多的人行道上,各种废弃物品扔了一地,旁人视而不见,过了许久,一位中年妇女牵着一小孩子路过时,忽然间小孩转过身来,把地上的废弃物品捡起放到旁边的垃圾筒里……”看到这一画面,当时我进行了深思,为什么人们就不能把垃圾放到垃圾筒里,为什么众多的行人(包括中小学生)就不能像那位可爱的小孩一样做呢?这虽然只是一件日常小事,但从中透视出一个可悲的事实,作为现代公民的人们,环境意识竟如此淡薄,不禁使我感到,增强全社会的环境意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当前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得到了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也日渐改善,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大量的各种废弃物品,已构成了当前的环境与社会问题。据有关资料报道,,,这一惊人数据表明,如果处理不当,不仅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更为严重的是危及人类的健康与生存(50年代前后出现的“八大公害”事件足以说明了这一点)。然而,这种人为环境污染尚未得到妥善解决,世界上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仍然在不知不觉中加大油门,继续破坏生态环境和制造新的环境污染,使污染范围不断扩大。
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环境问题的解决依赖于人类的发展,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也依赖于环境的给予。怎样协调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这一矛盾,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我国通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探索,虽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环境还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1994年颁发的《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中国二十一世纪人口、环境与资源发展白皮书》,确立了我们21世纪的战略目标。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也确定了我们2000年及跨世纪的环境保护目标,即到20世纪末,力争基本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2010年基本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使我国城乡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必须依靠广大的社会群众,得到所有公民的支持,树立起正确的环保意识,共同担负起环境保护工作的职责和义务。
三加强中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途径
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是每位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地理本身研究的是地理环境,地理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最好途径,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环境的形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针对中学地理教材实践性很强的特点,教学应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充分发挥地理课的特色,对一些知识内容,可作进一步的现实解释,以丰富学生的环保意识。比如,对“大气的垂直分层
”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平流层上部气温明显增暖的原因,是由于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形成的,即为臭氧的作用,使人类免遭太阳紫外线的伤害,保护了人类,以此为引线,向学生介绍一些关于当前由于大气污染而破坏臭氧层结构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破坏臭氧层会影响人类的安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又如,在讲《地球上的水》时,可从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
地理教学应加强环保意识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