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可夫(G..Lakaff)和约翰逊()在他们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一书中指出,隐喻是到处可见的极为重要的语言现象,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隐喻。隐喻不仅属于语言,而且属于思想、活动、行为,即隐喻无处不在。因而隐喻研究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热闹局面,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隐喻热”。隐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隐喻是一种修辞格,它只是比喻中的暗喻。广义的隐喻外延则很大,隐喻不再是比喻的一种类型,而是“凡根据一种特殊的语义关系R(),由辞里F(A)与辞表F(X)构成语义转移方式都可以成为隐喻”。彭漪涟、马钦荣《逻辑学大辞典》第544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这种语义转换方式可通过多种修辞格来实现。以上只是简单的定义隐喻在不同层面的含义,我们还可以从更为具体的角度来剖析隐喻的广狭义。,是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人们也惯于把隐喻当作一种形象的遣词用字的技巧。它为增强语言的修辞效果提供了可能,使得语言精炼,形象生动,具有说服力。同时,修辞功能作为新的隐喻理论形成的基础和参照对象,在隐喻研究中发挥着重大作用。隐喻客观上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可以使我们日常语言表达更具形象性、意象性趣味性。构成隐喻需要四个条件:第一,本体;第二,喻体;第三,喻词;第四,相似性。前三者我们比较好理解,而所谓的相似性,就是两个事物之间相似的地方。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利用事物之间人们以感受到的相似性,而创造相似性的隐喻则将原来并不被以为其间存在着的相似性的两个事物并置在一起,构成隐喻,从而使人们获得对其中某一事物新的观察角度或新的认识。束定芳《隐喻学研究》第172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山的声音,水的声音;心的声音、土地的声音——所有的声音组合在一起,就是生命的旋律,就是来自宇宙的回声。(陶丽敏《神奇的声音》)(2)市场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文艺评论来讲,它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郑伯农《文艺评论二题》)以上的例子都是用判断词“是”做喻词的,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1)把本体“山的声音,水的声音……所有的声音组合在一起”说成是喻体“生命的旋律”、“宇宙的回声”,生命的旋律与宇宙的回声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似性。(2)把本体“市场”说成是喻体“双刃剑”,这里体现的相似性是创造性的,也不失为一种隐喻。,隐喻是一种认知工具,使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使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理解另一领域的一种认知活动。就其本质来说,隐喻是人们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人们将自己对新情景的认知、描绘,通过隐喻这一认知方式清晰准确的表达出来。(3)吴哥不是调皮的帅哥,吴哥是位神奇的姑娘。她的战斗是驱除邪恶,她的创造是扶持善良。(注:吴哥的群雕中有一尊像将破坏神与创造神融为一体)(李肇星《吴哥小夜曲》)作者将“姑娘”作为喻体来说明描绘吴哥群雕,用隐喻这种方式抒发胸臆,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引起读者的共鸣。“诗歌和隐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路易斯()说,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束定芳《隐喻学研究》第120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人们说诗歌是广义的隐喻,但绝不能理解为诗人使用了较多的隐喻,而是指诗人在句子的层面上创造了隐喻。隐喻在为诗歌功能服务时,变成了一种话语策略,诗人利用这一策略摆脱了语言直接描述的功能,诗人借助隐喻这一平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不自觉之间为诗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引发读者去积极探索。,各学科的专家学者都在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深入探讨。作者发现,几乎所有研究都是以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为主,很少触及非语言符号的研究。美国语言学家1972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人们的交际只有35%使用纯语言来进行,而65%则是面部表情,手势,甚至身躯的姿态,以及夹杂在言语中的笑声、叹息和嗯、啊之类的声音。作者意在通过行为语言中的“手势语”来对隐喻作一番探究。“这种非语言的交际之所以可能是由于人的独特的创造力使他有给不说话的事物以说话的能力。这从根本上说是人赋予世界以意义的能力”。顾嘉祖、陆升主编《语言与文化》(第二版)第17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作者将对属于态势语言的手语进行讨论,关于手势语如何体现隐喻,而这种隐喻又是如何被人们理解的,作者将作重点分析。——,这是各生物体感觉和思维特有的表现形式,也是最基本、最原始的行为。而行为语言已经逐渐成为当今信息交流的亮点,在许多交际场合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样也可达到有声语言的
毕业论文-从认知语用学的视角对手势语隐喻探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