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引“问”以问促“思”
[摘要]李松林教授指出,阅读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要具备“三力”,既要具有吸引学生参与的牵引力;具有在教学过程方面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又要具有在课堂活动方面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核心问题的设计要新,要深,要能迅速提挈全篇的学习,要能奋力搅动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阅读教学;核心问题;解读文本;自主学习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也适用于语文课堂教学,课堂上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决定课堂成败的关键。李松林教授在我校“‘基于核心问题的自主学习’学科教学模式”研究中指出,基于学科核心问题的自主学习,侧重要解决课堂教学中教材解读不“深”、问题设计不“精”、自主学习不“力”这三个问题。这正好言中了我们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教师文本意识不浓,问题设计粗浅、零散,学生不会学习等弊端,对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极有针对性。
一、设计的前提――深度解读文本
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是教学设计的前提。教师要对文本的教学价值了然于胸,授课前进行“师本对话”;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光有知识的授受,还要通过“师生对话”关注学生获知的途径、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精彩生成与创新;最终的目的还是要通过
“生本对话”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生命解读。
那么,如何深入地解读文本,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呢?
(一)要提取文本中的养分
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不是美术鉴赏课,不是音乐课,更不是科技知识的普及课。无论把语文课上成上述哪一种课,都与“语文味儿”背道而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但不意味着语文课堂呈现的是一锅“大杂烩”;课程标准也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就点明了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
(二)老师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应该求真,求实
同样一篇课文,钻研程度不同,挖掘程度不同,最终的教学效益大不一样。教师挖掘教材不同于一般的阅读,是因为它承担着一定的任务,是为了指导学生的学习而阅读。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不仅自己要读懂,而且要学会用学生的目光来解读文本,尊重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习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阅读文本时可能会遇到的一些疑惑点。正因如此,老师应该以三种不同的身份解读教材,解读文本:以读者的身份初读,读出自己的感悟;以作者的身份重读,读出作者的意图;以学生的身份再读,读出学习的思路、读出学习的角度,读出学习的重点。
(三)师生能够有创意、有个性的解读文本
这是对文本的一种整体的贯通的解读,体现出来的是阅读教学的生机与活力。对教师来说,如何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能?Y合自身的长处,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如何以自己独特的人格个性魅力,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如何在真实自然状态下带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和文本解读;如何自然展现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匠心独运,自然圆融……这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挑战!
所以,深度解读文本其实是一种返璞归真,是对冗繁的语文课堂的一种“清洗”,通过深度解读才能发现文章中有价值的东西,形成核心问题,打开阅读教学双赢的局面,实现语文学科的价值。
二、核心问题的设计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始,是教师教学的开端。研究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至关重要
以问引“问”以问促“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