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以“问”促探 以“问”引思.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以“问”促探以“问”引思
摘要: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无从探究;问题的质量高低,也决定了探究的学习效果。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努力提高设问的有效性,达到以“问”促探,以“问”引思。这是很值得教师深思与探究的课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设问;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0-0066-0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以“探究”为主线,以“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来进行教学的,是师生共同亲历“问题”探究的过程。当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指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无从探究。而问题质量的高低决定了探究学习的成效。那么,在探究性学习中,如何提高设问的有效性,达到以“问”促探、以“问”引思的目的呢?
一、激起认知冲突,设置“悬念”问题
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与冲突,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认知心理学认为,最有利于激发内在动机的方法,是将学习者置于一个旧知和新知之间产生冲突的情境之中。为此,教师要善于分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利用知识的顺应、负迁移等方式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设置富有
“悬念”的问题,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促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案例]:如,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集合思想”一课的导入环节:设问导入,激发探究。
师:(课伊始,教师富有激情地直接呈现数学问题)动物园开运动会,参加跳绳的动物有8种,参加长跑的动物有9种,参加跳绳和长跑的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生:(不假思索、迅速地作出回答)8+9=17(种)(师板书:8+9=17种)
师:可是裁判长在统计人数的时候发现没有17种,这是怎么回事?
(学生顿时陷入疑惑与沉思中……)
师:(课件出示统计表)我们一起来看看裁判长手中的这份统计表,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学生的目光都聚集在这份统计表中,数秒中后学生发现了问题)
生:老师,我发现有些动物重复了,……
师:那实际参加跳绳和长跑的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学生一个个像小鸡啄米似的又重新数起来,正当学生数完一遍还想再数时。)
师:停,你数的是几只?
生1:13只。
师:还有不同的吗?哦,你数的跟他数的不一样,多少只?
生2:14只。
师:哦,你还有不同的答案吗?多少只?
生3:15只。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答案?
生:老师,很难数,这个统计表很乱。
师:哦,很乱,那你有更好的方法吗?请你们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帮裁判长重新设计一份统计表,想一想:该怎样设计使人一眼看出参加两项比赛的总只数。好,接下来请同学们从学具袋里拿出一份空统计表和小动物图片摆一摆。
上述案例中,我利用旧知的负迁移作用在新旧知识的链接点上创设悬念问题,激起学生的认知矛盾。课始我改变例题的呈现方式,先呈现纯数字的数学信息:参加跳绳的动物有8种,参加长跑的动物有9种,一共有多少种?(而教材一开始就呈现统计表)目的是唤醒学生的旧知:计算“一共有多少种”用加法计算,即8+9=

以“问”促探 以“问”引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ing_zhiguo0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4-2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