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对着大地的崇拜与启蒙——从“麦场”看《生死场》的双重主题意蕴.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对着大地的崇拜与启蒙——从“麦场”看《生死场》的双重主题意蕴-教育论文
对着大地的崇拜与启蒙——从“麦场”看《生死场》的双重主题意蕴
孟觉之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摘要:萧红的小说《生死场》原名《麦场》,后由胡风改为《生死场》。大多数研究者并没有把目光投注到萧红为小说取的本名“麦场”上来,也没有发掘作为卷首的《麦场》一章的重要地位以及“麦场”作为贯穿始终的意象所蕴藏的意涵。本文旨在通过“麦场”这个透镜,来管窥《生死场》之中被遮蔽的启蒙与民间话语冲突激荡的文化景观。
关键词 :《生死场》;麦场;土地崇拜;启蒙
中图分类号:I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5—0106—03
收稿日期:2013—11—28
作者简介:孟觉之(1990—),女,吉林长春人。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一、《生死场·麦场》——对土地和生命的无上礼赞
《生死场》的第一章“麦场”主要由两个事件构成:二里半找羊和王婆讲故事。二里半是最保守的中国农民的形象。他爱羊如命,为了寻羊还挨了打。王婆在一个电闪雷鸣的暗夜中,向邻妇讲述了自己三岁的孩子从草堆上跌落下来,惨死在铁犁上的事,令人毛骨悚然,可她却说自己看着收获的麦粒,一点都不后悔,没有淌下一滴泪。这两个事件都突出了农民对于农作物和牲畜的重视。这片麦场是生命的源泉,所以,那些大地之子——农民对于它的热爱甚至崇拜都是无以复加的。
东北的黑土地以丰饶辽阔闻名,它无私地养育了一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缔造了黑土地文明。20世纪30年代的东北作家群由于有着背井离乡的流亡背景,对于故乡土地的依恋与热爱更是异常浓厚。在东北作家群的作品中,故乡与土地便成了萦绕不散的情结和永恒的主题,如《大地的海》、《科尔沁旗草原》、《人与土地》、《生死场》等等。在有些作品中,那份对于东北土地的深厚情意,已经升腾为“土地崇拜”的情绪和意识。作品里的东北农民无不是将土地及土地上维系生命的一切奉若神明的。对农民而言,只有故乡和土地才是他们全部的希望、寄托和生死难舍的“唯一者”。[1]
这种土地崇拜的意识在《生死场》中的二里半身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整篇小说是以二里半顶着炎炎烈日焦急地寻找自己的山羊开始,而以他恋恋不舍地告别山羊、随李青山进城参加人民革命军结束的。很多学者都肯定了老羊是“整本小说主要象征之一”,[2]并分析了这只老羊的象征意义。平石淑子认为山羊象征着二里半“一成不变的苦难生活”,[3]王培元则指出这是人和动物性生存状态的隐喻,或者说揭示了人与动物的“同质性”。[4]这些分析当然都是非常可信的,但这样的视角都带着深刻的“五四”启蒙的烙印,忽略了以民间立场读解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二里半并不是仅仅将老羊当做相依为命的伙伴和最珍贵的财产,他对老羊的感情近乎于一种崇拜。在最后一章,二里半最终下定决心参加人民革命军临行的前夜,有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描写:“老羊走过来,在他的腿间瘙痒。二里半许久地摸抚山羊的头,他十分羞愧,好像耶稣教徒一般向羊祷告。”羊在这里有着神一样的地位,二里半离开它有如背叛信仰般羞愧难当。如果看到这里,我们尚不能理解这种关系的话,不妨联系萧红在《呼兰河传》和《家族以外的人》中浓墨重彩地描写的人物形象有二伯。有二伯虽然是萧红的本家

对着大地的崇拜与启蒙——从“麦场”看《生死场》的双重主题意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uzw466
  • 文件大小67 KB
  • 时间2018-08-0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