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序 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加快经济文化高地建设,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要意义。《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德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战略布局及政策取向,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全市各级政府和部门编制实施各类规划、计划和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第一节 现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全市现代化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全市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区域经济文化高地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和谐德州,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圆满完成
“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连续5年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58亿元,,人均GDP近3万元;境内财政总收入和财政总支出均达到130亿元以上,是2005年的2倍多;,;投资和消费强劲增长,%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五年累计总额均是“十五”。
图1:“十一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图2:“十一五”时期地方财政收入及增长速度
图3:固定资产投入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3。工业总量快速膨胀,规模以上工业主要指标实现翻番,实现了过百亿元企业零的突破,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工业企业“群山无峰”的局面得到有效改观;装备制造、化工、食品加工和纺织服装四大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巩固提升,新能源、生物技术、新材料、体育装备、节能环保五大新兴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九大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利税和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比重达到7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较
“十五”末提高12个百分点,荣获国家火炬计划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新型工业化(生物)产业基地等称号。服务业快速推进,增加值年均增长20%,。成功引进德州东北商贸物流城、东盟现代生态旅游城等一批重大服务业项目,“物流德州”、“休闲德州”、“购物德州”、“美食德州”等服务品牌日益响亮,成为全省五大物流区域核心城市和六大省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高效、优质农业成为新亮点,粮食连续八年稳定增产,成为全国首个“亩均过吨粮、总产过百亿斤”的地级市,181个农副产品获“三品”认证,京津济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建设成效明显。
2005年 2010年
图4:三次产业比例对比
。城镇化率提高到45%,主城带动、组团发展、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初步形成。中心城区面貌日新月异,五年累计投入220亿元,面积扩大到60平方公里,启动建设高铁新区,改造提升老城区,建成岔河风景区、减河湿地、董子文化园、九龙湾公园等一批精品工程,先后荣获中国最佳人文宜居品牌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省级园林城市等称号。推进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青银高速德州段建成通车,京沪高铁、德大铁路、德滨高速进展顺利;引黄济津工程竣工通水,水网规划全面实施,新增平原水库4座、库容6790万立方米,为全市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县乡建设彰显特色,建成一批体现生态宜居、地域文化的县域项目,顺利实施小城镇建设
“五个一”工程,乡镇驻地人口集聚作用明显增强。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客车,“合村建区”成为全省的样板。
。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德棉集团、鲁王化机公司等市属企业改革顺利完成。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齐河、禹城、庆云和部分乡镇的综合配套改革稳步实施。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推进,农业税赋全面取消。财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夏津、庆云试点“省直管县”改革,增值税转型、成品油价格和燃油税费改革全面完成。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改顺利完成,农村信用社改革专项票据成功兑付,邮政储蓄银行挂牌成立。社会事业改革逐步深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全部免除;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德州市十二五发展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