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视角下失独老人养老问题研究
20世纪70年代,我国政府为阻止人口过快增长而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时至今日,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实行了30余年。它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我国的人口增长,提高了人口质量,但是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失独。“失独者”年轻时积极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只生育了一个孩子。然而,疾病或意外使他们遭遇了独子早逝的厄运。这些“失独者”在经历了“失独”的人生大悲之后,只能在抱残守缺中独自承受生活无靠的压力和精神无依的折磨。
截止到2011年,。根据以前抽样调查显示,2009年,我国15― % ,20― % ,25―%,%。在此基础上,国防大学刘明福根据军队中独生子女比例估算,我国15―。另外,根据卫生部发布的《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15―30岁年龄段人口的死亡率至少为万分之四。根据这一死亡率推算,目前,我国年龄在15―30岁的独生子女,,。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失独家庭数量不断增加,估计当前我国“失独家庭”已过百万,相应地,“失独者”人数估计已不下两百万。在失独者中,年龄超过50岁的失独老人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在江苏省,失独老人大约有近千人。
一、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国外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人们探索生活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Caplan认为社会支持是持续的社会集合,该集合为个体提供有助于认识其自我的机会,并使个体对他人的期望得以维持,构成这个集合的具有支持性的他人会在个体需要的时候,向他提供信息或认知指导,以及实际的帮助和情感支持。Cobb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个体所感受到的来自其所在的社会网络成员的关心、尊重和重视的一种行为或信息。在国内,有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陈成文和潘泽泉认为社会支持是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肖水源把社会支持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客观的、实际的或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二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绪上的支持,主要指个体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和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三是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有些人虽然可以获得支持,却拒绝别人的帮助。本文中,笔者将社会支持界定为正式社会支持和非正式社会支持。正式社会支持是指来自于正式组织的支持供给者的集合,如各级政府、各级组织、机构、企业、社区等。正式的社会支持,具有经常性特征,往往有政策或者法律依据,表现的是一种个人与社会组织的联系。非正式社会支持是指来自于老年人在生活中获得的非组织的社会支持供给者集合。这一体系包括家庭成员(配偶、子女、其他亲属)、邻居、朋友、志愿者等。非正式社会支持具有不确定性特征,它更多地表现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失独老人作为一个新出现的词语,它的概念至今还没有学术定义。由于这个群体的出现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很重要的关系,因此国外的研究很少,以至于没有定义。而在国内,对于失独老人的概念,学术界也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不过失独老人一般与“失独者”和“失独家庭”相联系。杨宏伟和汪闻涛在研究中指出“他
社会支持视角下失独老人养老问题研究(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