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精神损害赔偿是随着《民法通则》的公布实施而在中国建立的一项法律制度,而我国的=国家赔偿制度在建立伊始并没有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赔偿范围。新《国家赔偿法》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国家赔偿的范围之内,这体现了我国行政法制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但是,新法并没有对“损害严重后果”的认定标准作出详细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可操作性较差。因此,我国应当对国家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的认定和标准进行探讨,从而细化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规定,提高相关规定对司法实践的指导价值。
关键字:国家赔偿精神损害赔偿标准
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加快,国家赔偿法制建设也应当随之完善。长期以来,我国未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国家赔偿的范围,2010年4月29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国家赔偿法的决定》,修改工作历时5年、经过4次审议,修改后的国家赔偿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到国家赔偿之中,而且提高了国家赔偿的标准。可以说国家赔偿法的完善不但能有效调和各种社会利益、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而且能保证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同时还能促使完善法律责任体系早日形成。但是,在新国家赔偿法中并未对精神损害的认定与损害赔偿标准予以具体规定。这将在法律实践中给法官、律师以及当事人造成困惑,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和改进。
目录
一、精神损害赔偿的内涵及发源......................................................1
(一)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1
(二)精神损害赔偿的渊源
二、精神损害赔偿认定和赔偿标准
(一)精神损害国家赔偿责任的认定
(二)精神损害赔偿的赔偿标准
一、精神损害赔偿的内涵及发展渊源
(一)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
罗马法中规定的“侵辱估价之诉”体现了精神损害,可以说这就是“精神损害”一词最早的渊源。在罗马早期的《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私犯”中的第一条规定“以文字诽谤他人或公然歌唱侮辱他人的歌词的,处死刑”,这则是精神损害赔偿最初的萌芽。精神损害,是指因为侵权行为所导致的受害人心理和感情遭受创伤和痛苦,从而对受害人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如精神上的悲伤、失望、忧虑等。精神损害通常由侵犯人身权而造成,但也不排除因侵犯财产权而引起。前者如侵犯人格尊严或侵犯身体健康权引起受害人精神上的痛苦;后者如行政机关非法拆除相对人的建筑,致使受害人气愤、痛苦。,,.
精神损害赔偿,简称精神赔偿,亦有人称精神损害补偿,是对非财产侵权行为的赔偿,即非财产损害赔偿。我国学术界对精神损害赔偿的界定各有不同。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即狭义说和广义说。狭义说认为精神损害是指非财产上的损失与再产之减少没有关系或非财
产应当增加而未增加之间不存在关系。非财产上之损害指的是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痛苦;广义说认为精神损害就是指对民事主体精神上的损
害。精神损害赔偿的内涵与精神损害的内涵大体是一致的,精神损害赔偿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对人格权、身份权等非财产损害的赔偿,即精神利益损害赔偿
浅议国家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的认定和赔偿标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