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视角下的嘻哈文化——嘻哈文化作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分析研究.doc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一、研究的缘起
(一)新课改背景下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迎来新的契机
2001年 9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新世纪伊始拉开帷幕。《国务
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
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
行)》,确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纲要》(简称)中明确提到:“为保障
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
理。”[1]《纲要》(简称)“三级课程”的确立,打破了我国课程过于集中的局面,
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纲要》(简称)在其第七部分
“课程管理”中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
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
适合本校的课程。”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
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2]这实际
上是授予了学校对课程开发的自主权。学校拥有了开发课程的权力之后,面对的
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是什么呢?当然是开发的内容——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不但
给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而且是校本课程真正实现
“校本”的关键,因为校本课程只有以课程资源为依托才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实现“以学校为本”。于是,校本课程资源的理论研究也逐渐被提上日程,逐渐
被教育界所关注。因此,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不但给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带来了机遇,而且也成为校本课程资源发展的契机。
乘借着新课改的东风,校本课程及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得到国内
众多学者专家的重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此笔者大胆推断:在今后
的一段时期内关于校本课程及校本课程资源的研究仍会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甚至
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整个教育改革的焦点。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进行校本课程研究,开发校本课程
资源,加快课程改革步伐,显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校本课程及其资源开发成功
与否,是关系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嘻哈文化的肆虐已成为教育界不可回避的
话题
20世纪 70年代,一种新的街头文化在美国纽约的黑人社区诞生,即嘻哈文
化。自诞生之日起,嘻哈文化便表现出了强大的艺术张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其独
特、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得到追求个性与自由的美国人的推崇和热爱,并迅速在
美国掀起了一场“嘻哈风暴”。短短几年内,嘻哈文化已经从黑人社区逐步扩张
到整个美国社会,从街头文化进入到主流文化的层面,占据着美国主流的娱乐空
间。
20世纪 90年代,嘻哈文化登陆亚洲,劲爆日本、韩国和我国香港、台湾等
地,伴随着“韩流”的入侵,很快便在我国大陆的青少年中流行开来。嘻哈文化
所到之处皆掀起滚滚流行风暴,带动青少年的持续“发烧”。也许我们当中的一
些人对此还是很陌生,但事实上我们的的确确正生活在嘻哈为我们所营造的文化
氛围中。公园广场上,你是否见过一群孩子脚踩滑板不停地跳跃翻转,不时地从
你身边滑过?新年晚会时,你是否曾为班里学生们劲爆音乐中的劲爆舞蹈振奋
过?某天你是否发现孩子卧室里贴满了“似画非画”的“图片”呢?综艺频道里
的饶舌歌曲你是否也想哼上两句呢?是的,它真真切切地存在在我们的生活中,
这就是“嘻哈”。嘻哈文化已经悄然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深受青
少年偏爱的嘻哈元素——滑板、DJ、街舞、说唱、涂鸦等对青少年的影响更为深
广。无论是在青少年的家庭生活、社区生活还是学校活动中,我们都会发现嘻哈
文化的影子。
然而在中国,嘻哈文化的发展尚处在萌芽期,嘻哈群体主要还是青少年,并
未被成人世界完全接受,所以,就目前而言,嘻哈文化尚被视为一种青年亚文化,
势必存在着对成人掌控的主流文化的颠覆和反抗。那么面对这种来自于“青年亚
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文化的挑战”作为以主流文化为主的学校教育该何去何从?是围追堵截,遏制广
大青少年对嘻哈文化的追崇;还是对其敞开大门,合理地引导学生走健康的嘻哈
之路呢?我们当然选择后者。嘻哈文化强大的生命张力告诉我们这种流行文化势
不可挡,我们学校教育应该以积极地态度面对它、吸收其有利元素为我们的教育
教学所用,欢迎它走进我们的课堂,作为我们的课程资源,以推动我们的课程改
革和教育的进步。
二、研究的现状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自 20世纪 70年代“嘻哈”作为一种文化在美国兴起以来,已经有三十多年
的历史。虽然它以强劲的势头迅速在美国乃至全世界流行开来并风靡,但是,作
教育学视角下的嘻哈文化——嘻哈文化作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分析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