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高中音乐审美心理探究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具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中之一就是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教育观,特别强调对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态度和自信心的培养,提出应当在音乐教育中“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在课程内容上,将“感受与鉴赏”调整为“感受与欣赏”,更加注重体验不同情绪的音乐,能够自然流露出相应表情或作出体态反应。同时知识也不再是理性上的概念,而是在学生实践、体验基础上的感性认识,并且以隐性的形式渗透到课程之中。新的高中音乐课程观将情感、意志因素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学改革及高中音乐改革的重要性
(一)新课标音乐教学改革
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不仅是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而且为我国音乐教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新课标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在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完善评价机制”等为基本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内涵,本着“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教育理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
(二)新课标对高中音乐的重要性
,在课堂教学中面临许多难题,使教育工作者力不从心。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大范围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对每一位音乐教育者来说,都是最大的课题。
,单调教学手段,滞后的教材,不规范的考试、评价制度等因素,使课堂教学陷入极大的困境。因此,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改革,评价制度的完善,如何运用现代音乐教学理论改善音乐教学课堂结构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摆在每一个从事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
二、“音乐审美”概念的学科性表现
(一)“音乐审美”概述
,从最初的基本“德、智、体”三育发展到全面的“德、智、体、美、劳”五育,明确美育的地位,说明我国教育体制正在朝着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美育的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仍然处于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过程中,给音乐来师们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是对在校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音乐美育”,也叫“审美教育”、“美感教育”,美育中音乐教育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这是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通过音乐教育在校学生的情感得到了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通过音乐美育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常识,通过中、外音乐的欣赏,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引发他们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潜质,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音乐审美”对音乐学科性的强调
《新课标》开宗明义写道:“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没饭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这里突出了审美的内涵――“音乐艺术”与“音乐文化”,也即是音乐的审美,而不是其他艺术类课程的审美。以往的音
新课标下的高中音乐审美心理探究(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