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细节促养成
摘要:教育的范畴很广泛,其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小学阶段是学生习惯逐步形成的起步阶段,由于小学生可塑性较强,因此这一阶段也是他们养成良好行为规范的黄金时期。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也需要从一点一滴的细节入手。
中国论文网/8/view-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c)-0165-02
虽然素质教育在国内的呼�越来越高,可是纵观近几年的教育现状,小学素质教育的提升还处于空白状态,并未做出卓有成效的贡献。因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及教育管理实际,从小学生的精细化管理入手,分析影响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期实现小学生养成教育的规范化、精细化和具体化。
1 营造家校良好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行为规范养成
和谐家庭育人环境,促进习惯养成
家庭是孩子的主要生长环境,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因此父母的言传身教、个人修养、学识、性格,父母和孩子的交流方式,教育孩子的方式,都可以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影响。因此,小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中各方面的细节。
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促进良好行为规范养成的土壤,比如养成良好作息习惯,晚上按照规律的作息时间睡觉、早上按时起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晚刷牙,饭后学会收拾碗筷,学会做简单的家务;养成良好的社会习惯,公共场合不喧哗,学会让座,不随地吐痰;养成良好的与人交往习惯,懂得礼貌待人、谦逊、诚实等。
优化学校育人环境,规范学生行为
学校作为教育的载体,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个人行为规范的养成是长期教育的结果,这就需要学校对小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引导和强化。
(1)学会遵规守纪。小学生需要自由发展天性的同时,也要遵守纪律。在学校,不迟到早退,不在课堂喧哗,课外活动时,排队有秩序。同时教育也要讲究因材施教,对于活泼好动、自制力差的小学生,需要正确耐心的引导,杜绝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2)严禁故意破坏。比如故意损坏公共设施,教唆小学生以所谓的“爱国”名义,进行道德绑架,去打砸外国门店,甚至打着横幅标语谩骂诋毁。在文明世界,人作为一个民族的载体,应该是文明的人,而不是一个野蛮人。一个国家的强大,是靠它独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文明构建而成的,而不是靠打砸。任何人都应该成为拥有良好人文素养的人,所以作为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正确规范学生行为,禁止错误引导。
(3)规范语言行为。语言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个人修养,文明用语在小学就应该着手培养。一个人长期生长的环境,文化的熏陶,耳濡目染,这些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塑造人的语言行为模式。因此,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培养学生养成语言规范的最佳途径。禁止小学生满口脏话、人身攻击,同学之间和平友好相处,就要首先规范语言习惯,这也是成为文明公民的前提条件。
(4)注重交流合作。交流合作是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合作能力是通往自主学习的桥梁,也是联系人和人、人和社会的纽带。在学习环境中,小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观点,在宽松的环境中交流思想,取长补短,增进友谊。合作意识的培养除了表现在课堂上,还应体现在课下,比如外出郊游的活动,这类活动不但可以开
抓细节促养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