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综合说明
任务缘由及编制过程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条大河,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过境河流,黄河从宁蒙界都思兔河汇口入境,流经内蒙古乌海市、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一盟五市17个旗(县、区),于准格尔旗马栅出境, km,其中,上游的石嘴山至乌达公路桥段及下游的喇嘛湾拐上至马栅乡为峡谷型河道,河长分别为36 km,中部河段为河面宽阔的平原河道, km。黄河内蒙古河段地处黄河流域最北端,纬度较高,气温较低。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形成了冬季封河、春季开河流凌的现象,受气温、河道河势、上游来水等条件的影响,在封、开河特别是开河流凌期极易形成冰塞、冰坝,出现水位迅速壅高,威胁堤防安全甚至造成堤防溃口的凌汛灾害。从凌汛灾害的统计情况看,1950年~1968年(刘家峡水库运行前)19年间发生凌灾20次,平均每年发生1次;1969年~1986年(龙羊峡运行前)18年间发生凌灾11次,;1987年~2008年22年间发生凌灾64次,平均一年就有3次。2008年凌汛奎素段堤防溃决,使3885户10241人受灾,造成倒塌房屋、耕地受淹、公路冲毁、输电线路受中断,镇区街道、学校、医院等公共基础施设严重受损,。90年代以后凌汛灾害发生频率、凌害损失均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90年代后黄河上游水沙关系恶化,内蒙古河道由自然状况下的微淤型变为剧烈淤积河道,河道主槽过流能力大幅下降,开河流凌期极易形成冰塞、冰坝,出现水位迅速壅高现象,加之堤防高度、标准、质量不足,防御能力较低,造成溃口决堤成灾。
平原河段两侧有着众多的人口和极其重要的保护对象,防洪保护范围涉及五市一盟17个旗(县、区),保护面积9389 平方公里,人口280万人。沿河有磴口、临河、五原、乌拉特前旗、包头等城市城镇;两岸分布有远近闻名产粮基地瓜果之乡—河套灌区、土默特川灌区和黄河南岸灌区等大型灌区,保护耕地1041万亩;保护区内有包兰铁路、包神铁路、110国道,210国道、京藏高速公路、吉巴公路、西北电网高压输电线路、“京-呼-银-兰”通风光缆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包头钢铁稀土公司、包头铝厂、达拉特电厂和托克托电厂等重要工矿企业;保护区内还有
河套灌区总干渠、呼和浩特市供水、达拉特电厂和托克托电厂取水、镫口和麻地壕灌区等重要的取用水工程。保护区是内蒙古自治区资源富集、文化发达、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之一,。GDP占自治区的50%以上,在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城市规模的扩大、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提高,防凌防洪压力越来越重,对确保黄河防凌防洪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发生频繁、成灾损失愈来愈大的凌汛灾害的预防及对突发险情的处置要求越来越迫切。
黄河内蒙古段的凌汛灾害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已成了内蒙古的心腹大患,引起了党和国家、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高度关注。凌害的治理事关沿河两岸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发展,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水利厅、防办及沿河两岸各级政府把治理凌害当作一项政治任务高度重视。在自治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下,积极稳妥转移安置凌灾淹没区和凌汛险情高发区的群众,解决其后顾之忧;积极组织专家、技术管理人员,分析防凌中存在的问题、总结防凌经验,按照“提前分凌、主动破冰、严防死守、应急滞洪”的防凌方针,研究探寻主动防御凌汛和应对突发凌汛险情有效途径,提出建设防凌应急分洪工程的思路。
受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的委托,内蒙古自治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承担了“黄河内蒙古防凌应急分洪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任务。在编制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多次深入沿黄两岸进行现场勘查、调查、测绘、地质勘探,广泛征求地方政府、水利防汛部门的意见,反复比选分洪区位置、范围,详细落实分洪区内的耕地、人口、住房及其他设施等实物指标,经认真论证比较,于2008年6月提出了“黄河内蒙古防凌应急分洪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初稿。8月6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召开了“内蒙古防凌应急工程可研技术讨论会”,对工程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分洪区总体布局、设置方案、分洪规模、调度原则、运用条件、调度与管理权限等进一步完善的指导意见,并形成会议纪要。我院按照会议纪要要求及专家提出的指导性意见对报告进行了补充完善,完成了《黄河内蒙古防凌应急分洪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依据
(1)相关规划
[1]《黄河流域防洪规划》;
[2]《黄河宁蒙河段近期防洪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2006年11月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编制;
[3]《黄河宁蒙河段2001年至2005年防洪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及——2003年
黄河内蒙古防凌应急分洪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