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观察的范围》是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四、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教学要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这一要求并结合本课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整合网络课程资源,以文、声、图、像的形式,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与此同时,通过拓展延伸,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交流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
1、课件演示《麦当劳秋千宝宝广告》,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2、课件展示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了解一些信息。
二、体验过程
1、活动一:做一做(配音)
师: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好)请同学们翻开数学书立在桌面上,请你将你的笔袋放到数学书的后面,请你坐直。你能看见你的笔袋吗?为什么?
师:不准移动你的数学书,不准移动你的笔袋,也不准变换自己的位置,你能想个办法看见笔袋吗?(站起来就能看见了)为什么现在就能看见了呢?
师总结:刚才我们坐着的时候,视线受到了数学书的阻挡,所以我们就看不见笔袋,而当我们站起来的时候,视线没有受到阻挡,我们就能看见笔袋了。看来观察的范围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新课。
2、活动二:画一画
课件出示桃子图片(老师读)秋天到了,桃子都成熟了,看!落的满地都是呢,有只小猴闻到香味赶来了,前面有一堵墙,什么都看不到了,真着急呀,没关系,爬树可是我的强项,爬到旁边的树上去看一看吧。(提高学生兴趣)
师:看,小猴子爬到了这个位置,它是从这一点进行观察的,(描出这个点)我们把它叫做观察点,我们把它确定为点A,那小猴在点A处能看到墙内的哪些地方呢?谁愿意到前面来指一指。从A点到墙角之间这几个桃子,小猴子能不能看到呢?
师:我们可以把小猴子的眼睛看做一个点,墙的最上端看做一个点,在这两点之间进行连线。
(学生很直观观察到两点一线,眼睛位置到障碍物的最高点)
师:如果小猴继续往上爬,(边说边在图上标注出来)爬到B处或者更高的C处,那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请你先想一想,再翻开书画一画,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画法和想法。
1题:指名画,并说明画法,指出离墙最近的点和看到的范围。
2题:(学生边汇报边课件展示画法,节省课堂的上订正时间。)
总结板书:观察范围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而改变。(齐读一遍)
设
观察的范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