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从结构特征领略《祝福》的魅力.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从结构特征领略《祝福》的魅力.doc从结构特征领略《祝福》的魅力4400字
自鲁迅先生小说《祝福》入选语文教材以来,大部分教师在解读时往往以祥林嫂为中心,重点解读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注重对祥林嫂三次外貌描写的比较,探析祥林嫂的死因等等。这样一来,祥林嫂的故事成了小说的中心,但笔者认为以祥林嫂的分析来代替《祝福》的解读是不全面的。
殊不知,《祝福》这部小说是以我为叙述者,将我的故事和祥林嫂的故事双线组合在一起的叙事结构,才是这部小说叙述与结构的关键所在,并因此实现了小说形式与主题的高度统一。
解读《祝福》文本,我们只有注意到两个故事的关联结构特征,才能全面掌握小说的深刻主题。
一般人解读《祝福》时,仅仅把我当成了一个讲故事的人,好像祥林嫂的故事是由我来告诉读者的,其实不然,我的故事是小说的暗线,从开始到结束,我始终是祥林嫂故事的见证人。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又一再写到祝福,全篇围绕祝福这一情节叙述人物变化,可以说祝福是全文的中心事件。祥林嫂初到鲁镇,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祝福时,表现了她的能干和勤劳。再到鲁镇的祥林嫂,被鲁四老爷看做败坏风俗,祭祀时已不用她沾手,祥林嫂,你放着吧的呵斥,剥夺了她祭祀的权利,使她精神上受到深深的伤害,这些都是我亲见亲闻的。我回到故乡鲁镇时对祝福景象的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为后面叙述祥林嫂的悲剧做了铺垫。小说最后对祝福景象的描写是将祥林嫂死时的凄惨与众人祝福时的幸福景象进行对比。在四次祝福景象描写中,祥林嫂初到鲁镇时的祝福仅仅一笔带过,重点描写了后三次祝福的情景,其中开始和结束时的祝福景象,我都是见证人,中间一次即使不是见证人也是亲闻的。从小说描写的中心事件来看,我应当是小说的主体,样林嫂是通过我的叙述来展现的。
小说一开始,叙述我回到故乡。我在故乡一共待了四天,第一天回到故乡;第二天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并在河边遇见了祥林嫂并回答她的问题;第三天也同样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傍晚听到祥林嫂死亡的消息;第四天启程回城。我在第二天、第三天出去看朋友,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这些记叙是为了引出小说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并与其作对比的。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了短短五年之间,头发全白,脸瘦削不堪,成了一个行尸走肉,变得完全麻木了。作品将这样一个形象通过我的介绍展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人物的真实感,读者就会暗自思考,什么样的经历让祥林嫂遭受了这么大的打击,年龄和形象极不相称,这有助于激发读者读下去的强烈愿望。
祥林嫂麻木的神态在向我问问题时眼睛忽然发光了,可以说,我这个时候就像祥林嫂的救星,是她的希望所在。可想而知,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又不向命运屈服,徒劳的反抗命运的祥林嫂,将自己的美好希望寄托在我身上,我俨然成了祥林嫂的救世主。但我经过思索,用也许有罢、也未必、说不清等词语,打发了祥林嫂,其实我本意是想帮助祥林嫂,但看到自己的回答给祥林嫂带来精神上的恐惧,就用说不清搪塞敷衍。本出于好意,却给祥林嫂带来了更大的伤害,祥林嫂问问题时表现希望——恐惧——希望的神态让我无法忘怀,我的回答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这一段描写是我的故事和祥林嫂的故事的重叠,之后又交代了我是一个读书人,是一个出门人,见识得多,是祥林嫂信任的人,是能帮助她解决疑难的人。表现了我对祥林嫂的死有深深的自我责备

从结构特征领略《祝福》的魅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pppccc8
  • 文件大小26 KB
  • 时间2018-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