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从自我认识看浮士德博士的悲剧.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从自我认识看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从自我认识看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从自我认识看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摘要:,《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是马洛最为着名的戏剧。浮士德悲剧产生的原因一直是人们重点关注的对象,本文试图从自我认识的角度对主人公悲剧产生的原因进行较为深刻的探讨。关键词:自我认识;好奇心;美的缺席《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是马洛( Christopher Marlop 1969:210)。浮士德没有真正认识了解他自己,除了体现在他始终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有缺陷的性格,即傲慢,任性,天真之外,还体现在他在占有知识的目的和获取知识的方法的认识上存在局限。浮士德是一个占有渊博知识的学者,他精通哲学、医学、神学和法律,而这四门学科正是那个时代的四大显学。但是,他只是占有书本上的知识而已,他几乎没有离开书房深入广阔的社会生活。因此,他的知识也是有限的,是缺少生活气息缺少活力的。因此他逐渐对书本厌烦,因为这些知识并不构成人生不可或缺的生命滋养而仅仅作为学业的功课存在着,也可以说这些知识是异己的。同时,足不出户的书生最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察视角,因为他的生活空间狭小,缺少生活经验与历练,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因此他会形成骄傲自满的性格。他之所以在阅读《圣经》断章取义般地截取前半句“犯罪的代价是永恒的死亡”而不去理会它的下一句“上帝通过基督给与人永恒的恩赐”,正是由于他生性中的傲慢。他拒不承认人会永远的犯罪,不承认人有原罪。他认为既然人有原罪的命运已被上帝提前规定了,人不可能自救,那么人为何还要心中怀着罪感活下去而不换一种活法。他的潜台词就是既然人无法改变命运,那就干脆抛弃它不承认它。此时的浮士德看起来如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一般高大。一些评论家也认为浮士德有着泰坦神普罗米修斯的原型。(Jump 1969: 172)。但是这个巨人最终没有跨出“人”的躯体。他至死都没有摆脱“上帝”的观念。在天性中傲慢的驱使下率性与上帝割裂了关系,拒绝承认人有灵魂这一人与上帝的纽带,以至于急于抛弃它,用它来与魔鬼交换魔法,企图把自己变为一个神。然而,在第二幕一开始,当他看到天空中的星辰时,就会想到自己已经被剥夺了永恒的天堂幸福。他开始后悔,仿佛是一个天真的小孩在同妈妈吵架后负气出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感到后悔。他最终没有成为一个神,甚至也算不上一个勇敢的人,他甚至害怕肉体被魔鬼撕成碎片。与希腊神话中的叛逆者西西弗斯相比,他缺少对自己的信仰。他的意识深处始终有一个上帝存在,而西西弗斯则始终坚持着对自己的肯定,并努力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为自己的尊严而活。他推着石头上山,虽然石头在即将到达山顶的时候总是会突然滑落下去,但他每一次到达山顶时都证明了自己的尊严——绝不妥协,并且蔑视那惩罚他的神。从占有知识的目的来看,他也有着局限。他想穷尽所有的知识,但知识对他而言只是一种证明自己存在价值的手段与工具。他希望自己的学识震惊整个学校。他想获得魔法能力让自己能创造奇迹,使自己声名远播,
得到人们的羡慕与敬仰。他自认为已经掌握了神学,却并没有真正地从内心深处领悟到什么是神性和永恒,也没有领悟到基督教义中博爱与伟大之处。神学只是他展示自己理性能力的舞台。他渴望占有知识来证明自己,但对知识的占有是没有穷尽的,而且有些知识是始终无法接近的,比如究竟是谁创造

从自我认识看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pppccc8
  • 文件大小23 KB
  • 时间2018-08-1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