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雨果
第三节 雨果
对苦难人们的爱活在我心中
情同手足,我和他们心心相印:
可是啊,怎样捍卫穷人的权力?
怎样帮助彷徨漂泊的人们?
怎么用语言安慰他们,使人平静?
痛苦、贫穷,还有繁重的劳动——
这一切问题使我永远忧心如焚!
——雨果
一、生平与创作
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文学生涯达60年,其作品反映了19世纪法国的重大历史进程和文学进程。
(一)早期(19世界20年代中叶以前)
第一本诗集《颂歌与民谣集》
中篇小说《冰岛恶魔》
(二)浪漫主义的开创期(19世纪20年代中叶—30年代末)
1827年,《<克伦威尔>序言》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理论文献,在其中雨果提出了他的美丑对照原则。
1830年, 《欧那尼》(也译为《艾尔那尼》)引起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决战,前者胜,史称“艾尔那尼之战”(或“欧那尼之战”)。
1831年,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
名词解释:欧那尼之战(或艾尔那尼之战)
它是指围绕雨果的剧本《艾尔那尼》的演出展开的一场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之间决定胜负的斗争。1827年,雨果因《<克伦威尔>序言》而成为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1830年2月,剧本《艾尔那尼》上演,它一反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和传统特点,从题材、主题、戏剧手法等方面都实践了浪漫主义的审美原则,引起了古典主义者的强烈反抗,但却受到广大青年和市民的热烈欢迎,在筹备剧本上演和演出的过程中,浪漫主义者和古典主义者展开了一系列斗争,最后以古典主义的彻底失败而告终。这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取得胜利的标志。
《欧那尼》之战
《欧那尼》于1830年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对古典主义文学斗争的决定性胜利。
五部诗集《东方集》(1829)、诗歌《秋叶集》(1831)、《晨夕集》(1835)、《心声集》(1837)、《光与影》(1840)
6部剧本《国王取乐》(1832)、《吕克莱斯·波基亚》(1833)、《玛丽·都铎》(1833)、《安日洛》(1835)、《吕依·布拉斯》(1838)及《城堡卫戍官》(1843)
(三)创作低潮期(19世纪40年代)
雨果此时在政治上很活跃,创作上成就不高。1841年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1845又当上了贵族院的议员。
(四)流亡时期(1851—1870)
诗集:《惩罚集》(1853)、《静观集》(1856)
小说:《悲惨世界》(1962)、《海上劳工》(1866)、《笑面人》(1969)、《九三年》(1874)
18 雨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