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心理学应用
【】随着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形成,心理学的应用在护理工作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要求护理人员兼顾患儿和家属双方的心理,采用最佳的心理护理措施,使其疾病好转,恢复健康。本文旨在探讨患儿和家属的心理问题及采取的心理护理。
【关键词】儿科心理问题心理护理
:R471:B:1005-0515(2011)11-267-02
患儿到医院就医,往往是由家长陪同。据观察和文献报道,家长与患儿的许多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几乎是相同的,是相互影响的,如恐惧感、悲哀感、焦虑感等,但家长与患儿对疾病的主体感受不同,又使他们的心理表现不完全一致。在护理过程中,必须对此有所了解,才能更好的与患儿及其家属沟通,使其配合治疗以及医生及护士的工作,达到尽早康复的目的。我们将患者及其家属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分类叙述:
1 患儿就诊时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1]。
患儿由于年龄的特殊,来院就诊时表现往往与成人不相同,而患儿的心理问题也有多种临床表现形式,主要的几种概括为:
悲观失望感不同年龄对疾病的自我认识不同,年长的慢性病患儿有悲观失望、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孤独焦虑感患儿患病住院,离开家庭会感到孤独、不安和无助。
恐惧感大多数患儿对医院怀有恐惧心理,对环境和医务人员感到陌生。
激怒愤怒心理由于病痛,心里烦躁、愤怒。
2 患儿家长的主要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表现[2]:
作为患儿家长,家长在治疗中往往起到重要的作用,病史的采集和陈述,治疗的依从性等必须依靠家长来完成,家长的心理问题,往往会造成沟通的难度加大,治疗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具体的家长的心理问题表现为:
焦虑和紧张
入院时对疾病缺乏认识,对环境的陌生感引起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答案或不断打听医护人员的情况,希望转到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所管的床位。
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产生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对病情变化的反复陈述,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担心遗漏病情变化,甚至要求转院。
由于长期住院经济负担较重引起的焦虑。表现为不安心治疗,要求提前出院。
恐惧与缺乏安全感
家长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敏感,尤其是急、重危患儿的家长,表现得很悲观,避免说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甚至字眼。
由于心疼患儿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的检查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患儿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表现出不敢看或者躲开的行为。
怀疑和不信任
对疾病的不了解引起的对治疗方案的怀疑。表现为拒绝配合医护进行治疗。
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表现为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的不信任,要求更换主管医护人员。
对医院治疗环境和治疗能力的怀疑。表现为挑剔住院环境和设施,要求转院等。
患儿家长其他心理表现
容忍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和支持,他们认为患儿的生病是自己照顾不周造成的,对患儿有欠疚感,对患儿过份迁就,甚至许多错误的行为如打骂医护人员也不加管教,并对工作人员的制止表示不满。
依赖感家长对患儿日常生活上的照顾也依赖于护理人员,而对自己缺乏信心,生怕自己的动作会伤及患儿。
同病相怜感表现为相同疾病的患儿家长非常容易沟通,有同病相怜感,尤其是重症或绝症患儿家长;新入院的患者家长有时对老患者的经验的信任程度更甚于医生。
在临床工作中,心理护理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步骤和行动,对护理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及精神状态等多个层面进行系统的整体护理,以达到促进健康的最佳状态[3]。对于护理人员在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护理,能够很大程度改善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问题,给预后带来较为乐观的预期。那么,心理护理的具体实施为:
3 给患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及印象
患儿入院对住院环境产生恐惧心理,病房需要清新、整洁,设施符合患儿心理,可以在病房或楼道的墙壁上画一些卡通人物,贴些别致的动画片及图片。护理站或病房墙面涂成鲜艳的颜色,患儿的用物及生活用品可选用鲜艳的颜色,如红色、黄色等。这样,可以消除患儿对医院的恐惧感。对待患儿要像大姐姐一样处处关心爱护他们,主动地多亲近他们,耐心地和患儿沟通。在给患儿做第一次操作时要动作轻柔,并且尽量做到一次成功,给患儿留下很好的印象,否则易使患儿产生反感的心理。
4 根据患儿年龄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
婴幼儿的心理护理:此期的患儿由于年龄小,心理反应不能通过语言来表达,对于住院的情绪反应相对较小,他们更需要的是父母的爱抚。所以,要尽量满足患儿的生理需
湖南湘阴洋沙湖度假村休闲旅游项目广告推广提报 (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