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本的冷酷到萤幕的温情
摘要:文学与影视有很多共通之处,如贯穿作品的情节、表达情感的目的等,同时二者在形成机制、受众群体方面的差异也不应忽视。霍建起的电影《暖》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白狗秋千架》,电影虽然保留了原著的一些情节,但整体风貌上已是大不相同。这样的改编并不完全来自于导演、编剧方对于作品的个人见解,影片背后的以受众为中心的市场化考量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白狗秋千架》《暖》改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小说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了当代文坛越来越普遍的现象,莫言的小说“触电”率颇高,张艺谋基于《红高粱家族》改编的电影《红高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霍建起将莫言的另一部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为了电影《暖》,该片连续斩获了第十六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第二十三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编剧奖,成为了当年国内影视界的一大话题。《暖》的成功是否可以理解为《白狗秋千架》的成功,抑或是说《白狗秋千架》与《暖》之间究竟有多大程度的联系,是什么因素促使《白狗秋千架》变为了《暖》,这些问题实质上蕴含着文学与电影两种艺术形式背后受众群体的差异性。
一、《白狗秋千架》与《暖》的貌合神离
《暖》与原著中的人物、情节大体相似,都是一个包含着忏悔的故事。但如果仔细考察,不难发现每个人物都有了改动,最后的结局更是迥异,因此,《白狗秋千架》与《暖》只能是从故事设置上看有些类似,而所要表达的感情的却大相径庭。
首先,二者的情感基调相对立[1],影片改名为《暖》已经预示了这种变化。《白狗秋千架》里的人和故事都是冰冷的,《暖》中的情节散发着人性美的光辉,氛围颇似去掉结尾的《边城》。基于此,《暖》的背景设置由高密换成了江西的小城婺源,力图以唯美的画面来铺垫片尾大团圆式的结局,就如同片名一样给人一股浓浓的暖意[2]。与情感基调变化相关的是《暖》对《白狗秋千架》中人物形象的改编,《白狗秋千架》中暖给人第一印象是“丑”与“恶”的结合,她失去一只眼睛,话里话外透露着毒辣和抱怨。电影中的暖首先在外形上只是摔坏了右腿,保持了容貌的美丽,而且她对生活有着良好的心态,武生离去、井河进城、嫁给哑巴这些都没有使她怨天尤人,接受自己命运的同时还能宽容他人,就连她的孩子也不再是哑巴,而变成了一个漂亮的小姑娘。此外,《白狗秋千架》中的哑巴是一个粗糙、蛮横的形象,《暖》中的哑巴善解人意,居然能亲自送走暖,这与原著中不允许暖和别的男人接触的哑巴判若两人。
其次,《暖》与原著在主题表达上也大不相同,《白狗秋千架》呈现出的是农村中青年在城与乡之间的矛盾,而《暖》歌颂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白狗秋千架》在深层上是一个怀揣理想的青年在进城寻梦与坚守故乡之间的矛盾,如果在十多年娶了暖,井河以自己当时的经济条件几乎不可能在城里养活一家人,娶了暖就意味着井河可能要在农村待上一辈子。坚守暖就要坚守故乡,而破了相的暖就也如同故乡在井河心中一样,与城里相比或许显得破落,却是自己的根之所在,一方面渴望进城摆脱破败的故乡,而又不能完全割断与故乡的精神来往。对暖的感情也是井河乡情中的一部分,他心底不能彻底忘记暖就像他无法忘记故乡。井河和暖当年都有走出乡关的理想,由于种种原因,井河在城市里成功立足而暖被迫留守乡村,进了
从文本的冷酷到萤幕的温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