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辉煌的风景
曾经辉煌的风景,在这里是指我的故乡的老温泉。我的故乡是云南永平县曲硐回族村,它是滇西最大的一个回族村落,目前有7000多回民。老温泉是相对于改革开放后异军突起的新温泉而言的,它既是曲硐回族村的一个著名风景点,又是我县自古以来被官方命名的一个重要风景点,是我县八景之一。在过去的岁月中,它是曾经辉煌的风景,让无数亲历者欣赏、体验、感受,并在漫长的时光中回忆、赞美!
曲硐老温泉也就是我的故乡的温泉,对我来说,就是一种精神,在生命的血管里不停地流动,并时时滋润我的生命,让我的人生,无论在风里,还是在雨里,也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总是保持温暖的质感,赤诚地热爱自己的故乡,真心地眷恋自己的民族;故乡的温泉,宛如一支长盛不衰的歌:“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响起的歌,让我深情而悠悠地想起故乡的温泉过往的光辉岁月。
曲硐老温泉,位于320国道边,距离大理到保山高速公路约1公里,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据我向曲硐回族老人几次所查和所访,得知:在曲硐北门村外的广阔而肥沃的田野上,不知何年何月何日,泉水溢出地面,渐渐形成了一潭温泉。泉水珍珠般喷涌,乳白色的蒸气如白色的婚纱笼罩在潭上,曲硐回民发现后作了简单的处理,即用锄头挖一个大水塘,便成了最原始的温泉。之后,不知不觉出现了水葫芦,为温泉增添了一抹诗意的色彩。有一天,我去阿姨家,无意中问她小时候去温泉洗澡的情况,近80岁的阿姨,想了想,兴奋地对我说:
“我小时候,经常约邻居小朋友去温泉洗澡,温泉里的水葫芦很多,并且很绿。水不深,水底都是泥巴,我们就像白鱼一样,我们一动,葫芦就动,我们不动,葫芦就不动,很有趣,所以,我最爱去温泉里洗澡。我爱去温泉里洗澡的原因,除了好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父亲是一个十分虔诚的阿訇,他每天都要礼拜五番,礼拜前,都要进行小净或大净,小净在家,大净在温泉。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也严格要求我们四兄妹。由于经常受这样的家庭教育,所以我从小就喜欢水,特别是清水。”阿姨的话,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把想象拉得很远、很远。那久远的泉池如梦如幻,仿佛从天而降,在其中沐浴,肯定好玩,比唐朝时期杨贵妃在华清池洗澡都好玩。然而,我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只有想象了。我越想,就越兴奋,越美妙,阿姨小时候,在绿色的水葫芦间洗澡,如果远视那动人的情景,将会产生美丽的幻觉,阿姨是开花的葫芦?还是葫芦花是阿姨?真是别有一番风景,仿佛是人间仙境。
后来,人们在泉池中安放了些石块,池底及池边的泥巴就不见了,水也就清了,水葫芦开花时,仿佛清水出芙蓉,美妙极了。经过人们很长时间的沐浴,反复证明泉水虽含适当的硫磺,却无副作用,因含硫磺,所以经过沐浴的肌肤有滑腻的感觉,仿佛用肥皂洗过,非常舒服,非常爽快。泉水清澈,水底的石块清晰可见,温度又适中,大约在48~58℃,最适宜人沐浴。我想,这既清纯又温暖的泉池,仿佛真主所赐,因为,回族是一个特别爱水的民族。我了解,在云南,凡是有回族聚居的村落,都有水,或山间的清泉,或山间的河流,或坝区的河流,或温泉,或井水。曲硐老温泉初步形成后,虽然是露天温泉,却闻名遐迩,像春风一样,吹遍县内外。从此,村内村外的人们,扶老携幼,络绎不绝,前来沐浴。人们浸入水中,愉快地沐浴,忘情地沐浴,像腾云驾雾,视为奇观,被文化人誉为美景,名曰:曲硐温泉。
温泉美景仿佛一块巨大的磁石,不仅吸引着一般匆匆过客,也吸引着文人墨客。他们驻足、沐浴、感动。明代地理学家、旅游家徐霞客于崇祯十二年途经此地,留下千古绝句:“温泉有酒情抒倦,芳草留人意自闲”;云南知名人士李根源,于民国初年到此一游,写下脍炙人口、名垂青史的优美诗句:“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宜多。”名人一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曲硐老温泉就被注入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从此,温泉就有名气,名字传得更远了。
我在不断寻觅曲硐老温泉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情况。前几年,我问80多岁的父亲,他说:那时大家在无栅栏的潭中沐浴,只能约定俗成:白天女人洗,早晚男人洗。有了规矩,就有了方圆,大家记住了规定的时间,记住了“乡规民约”,该洗时就洗,不该洗时,就不能去。后来,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28师驻扎在曲硐简易师范学校。县长李杰与师长刘伯龙同心协力组织和领导曲硐人民兴建曲硐温泉。他们号召当地民众捐资、捐物、出工、出力,组织民工盖了两间瓦房,房距大约5~6米,一间为官沐浴房,两层,下层为几个小浴池,状如井字,上层居住,房前有一凉亭。官堂,顾名思义就是当官洗的澡堂。此房大约在六十年代后期已停用,因为,水温降低,水位下降,偶尔有当地老百姓洗衣服,主要用作生产队堆稻草。后来,生产队把官堂拆了,再后来,把官堂的遗址卖了,从此,辉煌过的官堂,便成为我记忆的符号,成为历史的过往烟云。
如今,一想起这官堂,与
曾经辉煌的风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