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论文标题: 对《红字》中的圣经原型的解读
指导老师: 甘文平
班级: 英语研1001班
姓名: 潘林
学号: 104972102483
时间: 2011年12月22日
对《红字》中的圣经原型的解读
潘林
指导老师:甘文平教授
摘要
纳撒尼尔·霍桑是十九世纪后期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也是美国文学的真正的奠基人之一。受其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家世渊源和成长经历的影响,霍桑小说中体现出强烈的清教主义思想气息,而其名作《红字》字里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意识和艺术特色。许多文学评论家曾用新批评主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女权主义和原型批评理论来解析这部作品。本文中霍桑有意识地大量移植《圣经》原型:人物、结构、情节原型大多脱胎于《圣经》。正是这些圣经原型的巧妙运用,使《红字》呈现出一种灵性的光辉,成为一部超越时代的佳作。
关键词:《红字》;原型;圣经原型
1. 《红字》与《圣经》
《红字》是十九世纪中叶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象征主义名作。小说描写了十七世纪中叶发生在北美殖民地新格兰的一幕爱情悲剧:英国姑娘海斯特·白兰很年轻时就嫁给了伪善的老学者齐灵渥斯,丈夫被俘失踪后,她与青年牧师丁梅斯代尔暗中相爱,并生下一个可爱的女孩——珠儿。白兰和丁梅斯代尔虽然犯下通奸罪,但是他们以实际行动表明了他们人性善的一面。他们犯罪后,不是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而是怀着对上帝的敬畏,一心一意忏悔,通过苦行和善行去积极地弥补自己的罪恶。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为自己也为别人洗刷了罪恶,最终他们得到人们的宽恕,并且赢得了人们的的尊敬和爱戴。而魔鬼的使者齐灵渥斯临终前留下遗产给珠儿,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他仍然也保留了人性善的成分。
《圣经》是西方文学创作的奠基石,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却在不同层面上折射出了基督教思想的斑斓光彩。毫无例外霍桑在创作《红字》这部作品时,不仅从思想上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在艺术手法上也娴熟地运用了《圣经》的内容和典故,他有意识地将大量的圣经原型移植到作品中去。不难看出,这部作品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圣经》的深邃的领悟和对基督教的笃信。因此,霍桑认为,用《圣经》原型批评的方法对小说进行解读,可以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小说的主题及其文化内涵。
2. 《红字》中的圣经原型的解读
本文从圣经人物原型,叙事结构原型和情节原型中大量的移植。
人物原型
《圣经》中的人物原型对霍桑的文学观念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亚当——夏娃”原型。根据荣格和弗莱的观点,文学史神话的延续,是神话“位移”的结果【2】。而《红字》中的白兰实际上是夏娃的原型,一个堕落妇人的形象,自《红字》问世以来,许多评论家都认为女主角“海斯特·白兰是一个道德败坏、行为下流的女人。”【1】而丁梅斯代尔则是亚当的原型。作为偷吃禁果的罪人原型,白兰和丁梅斯代尔却经历了一个从犯罪、堕落到赎罪并获拯救的过程。白兰被丈夫送到新大陆后,由于久无丈夫音讯,耐不住寂寞,偷吃了“禁果”, 堕落后的结果是胸前戴上了象征耻辱的红“A”字,如夏娃一样被赶出“天堂”, 堕入苦境。不过,她没有选择逃避和远走高飞,而是勇敢地留下,在海边一间孤零零的小茅屋里开始了殉道般的漫长赎罪生涯。她坚强地默默忍受着人们的歧视和谩骂,帮助病
对《红字》中圣经原型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