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婚姻观的后现代解读4700字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婚姻要以爱情为基础,并且肯定婚姻的本质是一种伦理关系,同时主张离婚自由,但是反对轻率任性的离婚,如果婚姻已经死亡不得不离婚则务必做到最低伤害原则。我国80后的实用主义婚姻观、离婚率偏高、闪婚闪离婚姻稳定性低、极端婚姻悲剧增多呈现出反传统、反理性的后现代特征。离婚是婚姻的安全阀,但需审慎用之。
关键词:后现代;离婚;80后;任性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5-0033-02
80后是指整个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一代,这是承前启后的特殊一代:我们之所以是我们,乃是由于我们有历史[1]7-8。我国现年25岁到35岁的人口两亿多,占全国总人口约七分之一。80后婚姻近年来备受关注,特别是媒体报道的几起80后夫妻矛盾引发血案的婚姻悲剧,尤以2012年演员白静(《血色湘西》的女一号)的丈夫杀妻后自杀的悲剧震惊世人(财经频道)。几千年来,婚姻承载着人类的希望和人生的幸福,何以却会发生杀妻惨案,甚至有人离婚后因为怨恨残害无辜或将对方灭门,婚姻中究竟出现了什么样的不能承受之重?诚然,80后是伴随改革开放成长的一代,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浪潮涤荡着他们的身心,后现代主义(简称后现代)西风东渐,也使得他们的婚恋生活出现了新的特点。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整个西方以反传统为特征的社会文化思潮,其核心话语是反理性、反权威、碎片化和多元化,表现在婚姻家庭领域,其基本话语是实用主义、反男权、非整体性和自我中心。后现代主义传入中国后20世纪末影响扩大。如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等电影就是后现代艺术。社会文化转型使得80后的婚姻呈现出后现代的特点。绝大多数的80后享受着婚姻家庭的幸福生活,但少数80后的婚姻问题表明他们的婚恋生活需要正确的引导。马克思恩格斯虽然生活在19世纪的德国,但思想大师睿智的话语对于今天处在婚姻危机中的男女有警醒和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婚姻要以爱情为基础与我国80后的实用主义婚姻观
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什么是爱情呢?黑格尔指出:爱情里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他不停留在性欲上,而是显现出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美的心灵。[2]爱情不是纯粹抽象的精神爱恋,当然也不是以物质相交换的爱,真正的爱是相互完善对方,成就了对方也幸福了自己,用马克思的话来说,爱是使一个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如电影《美丽心灵》中的主人公原型——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约翰纳什教授,与夫人艾丽西亚的爱就是真正的爱情,艾丽西亚陪伴丈夫与妄想型精神病顽强抗争三十余年,最终助夫成功,约翰纳什获得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纳什均衡奠定了现代博弈论的整个大厦。所以,真正的爱是两性的相互爱慕,而不是单相思。真爱是专一的、恒久的,而不是朝三暮四、脚踩几只船。
而成长在宏大的社会文化转型期的80后,被时代深深烙上了实用主义的标签。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启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导致物质主义盛行。本来人是万物的尺度(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主要代表普罗塔戈拉的名言),物质主义反其道而行之,以物质为人的尺度,其根本特征就是拜物主义和拜金主义,以物质利
马克思恩格斯婚姻观的后现代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