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新生儿溶血病的护理
【摘要】了解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特点,通过临床密切观察和治疗,总结了一例新生儿溶血病的护理要点,使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症状得到控制和缓解,预防了贫血、水肿、心力衰竭、肝脾肿大、胆红素脑病等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新生儿;溶血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4)03-0254-01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优生优育的观念得到了极大的普及和发展。而新生儿溶血病作为一种严重影响新生儿智力的疾病,不仅会给新生儿带来智力上的缺陷,更会给新生儿及其家庭的心灵蒙上阴霾。因此预防和治疗该疾病应该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婴血型不合(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所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发生于胎儿和新生儿早期,临床有黄疸、贫血、水肿、心力衰竭、肝脾肿大。
1 临床资料
患者母亲G4P3孕39+3周,因阴道流水半小时于2013年5月18日0:15入院,因持续性枕后位、巨大儿,于当日在腰麻下行剖宫术。该患儿于5月18日剖宫产出生,评分10分,体重4425克。5月19日儿科医生查房:反应可,哭声响,食欲可,肤色红, U,头、眼、鼻、耳、口、心、肺正常,腹软,未及肝、脾,脐带包扎,四肢活动可,张力好,拥抱反射存在。5月20日,头面部及上臂肤色黄,,血清胆红素达280
μmol/L[1],测患儿血型为B型,患儿母亲血型为O型Rh阳性,诊断为ABO新生儿溶血病[2]遵医嘱予蓝光照射24小时,口服茵栀黄颗粒1克TID[3],,头面部肤色微黄。5月21日肤色红润,,晚上经皮测黄疸指数达18U。5 。该患儿于5月24日出院,,儿科医生建议门诊随访并复测黄疸。住院期间均无肝脾肿大及水肿、胆红素脑病症状出现。
2 原因分析
新生儿溶血病以ABO系统血型不合最为常见,其次是Rh系统血型不合。 ABO新生儿溶血病是母子ABO血型不合引发的新生儿溶血病。主要是由于胎儿红细胞抗原A或B与来自母体的抗A或抗B抗体反应的结果;“O”型人具有IgG抗A(B)抗体的人数比A型或B型人其有IgG抗B或抗A抗体的人数明显为多。所以ABO新生儿溶血病以母亲为“O”型,子女为“A”型或“B”型的发病率为最高。“A”型(或“B”型)母亲的抗B(或抗A)抗体主要为IgM类抗体,故很少引起新生儿溶血病。ABO溶血病约40%~50%发生在第一胎。
3 观察和护理
严密观察
了解黄疸程度,观察新生儿皮肤,根据患儿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围,估计血清胆红素,判断其发展速度。
生命体征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及有无出血倾向,尤其在蓝光照射时,加强监测次数,注意保暖,确保体温稳定,及时发现呼吸变化并积极处理。
神经系统,主要观察患儿哭声、吸吮力和肌张力。从而判断有无核黄疸发生。
大小便观察,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如存在胎粪延迟排出,应予灌肠处理,促进大便及胆红素排出。
处理感染灶,观察皮肤有无破损及感染灶,脐部是否有分泌物,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一例新生儿溶血病的护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