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3
第一章项目综述 5
第一节背景 5
第二节规划摘要 5
第三节编制依据 9
第二章基本情况 11
第一节自然基本特征 11
第二节生物与湿地资源 20
第三节社会经济概况 24
第三章生态环境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恶化原因分析 30
第一节生态环境现状及恶化原因分析 30
第二节生态、社会功能评价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 42
第四章总体思路与目标 53
第一节总体思路 53
第二节指导思想 54
第三节原则 55
第四节技术路线 55
第五节建设期限与目标 63
第五章建设内容与规模 67
第一节退化草地和湿地综合治理工程 67
第二节退耕还林(草)工程 75
第三节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 76
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78
第五节湖滨沙漠化土地防治工程 84
第六节水土保持工程 85
第七节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工程 87
第八节人工增雨工程 90
第九节高效生态畜牧业工程 92
第十节移民安置工程 100
第十一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05
第十二节农、林、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111
第十三节生态监测体系建设工程 115
第十四节草原、森林防火工程 119
第十五节科技支撑工程 122
第六章实施方案 129
第一节建设期与进度安排 129
第二节项目建设技术要点 130
第三节管理与实施方案 139
第七章投资估算 143
第一节投资估算的依据 143
第二节投资估算与年度安排 147
第三节资金筹措 173
第八章保障措施 174
第一节法律、法规、政策保障 174
第二节组织保障 176
第三节资金保障 178
第四节科学技术保障 179
第九章效益分析 181
第一节社会效益 181
第二节生态效益 183
第三节经济效益 187
第十章项目实施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190
第一节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190
第二节克服不利影响的对策 191
第三节合理限定、规范和优化人为活动 194
第十一章结论与建议 196
第一节结论 196
第二节建议 197
第十二章 2016-2020年规划展望 199
第一节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 199
第二节目标展望 201
后记 203
附件 205
前言
青海湖流域总面积29661km2,是青藏高原东北部重要的自然单元,是沟通青海省东部、西部和青南地区的枢纽地带,也是连接甘肃河西走廊、西藏和新疆的主要通道。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具有阻挡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作用;青海湖孕育了湖滨地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高原特色资源青海湖裸鲤及濒危动物——普氏原羚的唯一栖息地。青海湖流域由于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湿地面积萎缩,青海湖水位持续下降、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加大、草地退化日趋严重、草地鼠虫灾害频繁、渔业资源濒临枯竭、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破碎等,青海湖流域生态质量的下降已直接威胁到青海省乃至西北地区的生态和资源安全,同时也对黄河上游的水资源安全构成威胁,进而影响到西北地区人民的生活安全。
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国务院和青海省的高度重视。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把青海湖环湖地区列为优先建设的重点地区。1992年1月,国务院批准青海湖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 1997年,批准建立了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7月,青海省委和政府邀请沈国舫、孙鸿烈等7位院士对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科学考察;2004年8月,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对该区域进行了科学考察,并撰写了《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生态科考报告》。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和省林业局完成《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
2005年8月上旬,由全张梅颖牵头,组织科技部、国家林业局、中科院的专家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考察,并向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呈交了关于加强青海湖
及其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建议。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重要批示。温家宝总理8月23日批示“青海湖及其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应列入议事议程,请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及青海省研究,提出意见”。
2005年9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召开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座谈会,同年11月11日国家发改委关于做好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办农经[2005]2426号),要求以青海省为主由省发改委协调省内有关部门,抓紧编制规划,国家发改委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国家各部委积极支持配合。
规划工作由省发改委牵头,省农牧厅、水利厅、科技厅、财政厅、林业
青海湖流域综合治理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