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骨文看商代畜牧业
摘要:甲骨文图像性强,字符的构型仍保留事物的本意和原形,透过分析其构形,可窥视当时社会状况。本文通过研究甲骨文及卜辞,尝试研究商代畜牧业的发展状况并探讨其原因。
关键词:甲骨文;商代;畜牧业
甲骨文作为商代重要的史料,自从1899年被发现到1928年开始对殷墟进行科学的发掘,我国的考古学取得了重大成就。随着甲骨文与殷商史研究的深入,,因为虽然商代的牲畜数量巨大并种类繁多,但它仅仅只是为统治者服务;《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论及商代畜牧业时说:“当时畜牧发达的程度真真可以令人惊愕”,[1]卜辞中“六畜均用作牺牲,且一次确实有用到三百四百的时候,这不是牲畜最盛德时代绝难办到”。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商代畜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细致地从甲骨文中分析商代畜牧业的发展状况。
一、畜牧业的存在
商人认为国之大事在于祀与戎。对众多的现成的甲骨材料加以利用,我们可以尽情地罗致卜辞说明商代祭祀用牲的数量之大,种类之多。
大辛庄考古,“二層台上”殉狗事实的存在表明有专门的人工饲养是存在的。
商代家畜不仅种类齐备,而且后世所有的马牛羊鸡犬豕六畜在当时已经成为了家畜。四十年代,杨钟健、刘东升二位教授将殷墟出土的大量动物骨骼进行了鉴定和研究,指出:“安阳之哺乳动物,迄今为止,共二十九种”。[2]有家犬、猪、獐、鹿、殷羊、狐、豹、犀牛、象等等。其中马牛羊鸡犬豕六畜在当时已被饲养为家畜,主要用于祭(综类216页)[4]这样的卜辞成千上万。另外考古学上的发现也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在殷墟发掘中,发现专门埋牛的祭祀坑,如安阳苗圃北地的一个圆坑,内埋蜷曲伏卧、四肢被捆缚的牛架一具。据初步鉴定为水牛。[5]在殷墟小型墓中,用整羊或羊肢随葬的现象屡见不鲜,如西区幕M429、M467各用羊一只随葬。[6]
二、畜牧业生产技术
上古时期,牲畜在野外生存,自由觅食与活动,既无围栏,也无人照管,捕捉时需用狩猎的方法去射杀。商代时期,有较为固定的牧场进行人工放牧,这可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的牧字得到证实:
(5)甲戌卜,宾贞,在易牧,获羌?(《珠》578)
(6)中牧于义,攸侯叶鄙?(《合集》32982)
商人放牧有固定的地区,后世称为牧场,甲骨文中称为牧鄙。商王朝的牧场,王畿内外都有,这保证了商王朝进行祭祀和战争时对大量畜牧产品的需要。牲畜的圈栏饲养,在甲骨文中称为“牢”,在牢中饲养的有牛、羊马等家畜。郭宝钧先生根据甲骨文的记载,认为当时“圈牛于牢,圈羊于宰,[8]说明当时饲养牲畜已有比较完善的措施。
商民还注意到牲畜的牝牡,甲文有“牡”“牝”,《说文》:“牡,畜父也。”“牝,畜母也。”康殷先生释牡﹑牝分别为“种牛
”“母牛”。[9]为了让牲畜生长得更加健壮,对雄性牲畜实施阉割技术。甲骨文有闻一多先生在《释豕》中写道:“腹下一画与腹相连者为豕,则不连者殆即去势之豕,因之,此字当释豕”。去势目的有三:一是育肥,经过阉割过的牲畜,长膘快,多出肉;二是将劣种体弱的牲畜阉割,不让其繁殖后代,从而更好的选择良种,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三是改变牲畜的性格,特别是作为畜力的马。去势技术的采用,使商代畜牧业保持了较高水平。
从甲骨文看商代畜牧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