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公路
家乡的公路
家乡的公路本来是很寻常的事物,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但在七、八十年代,公路是很稀有的,相对比住在偏远乡村的人们,公路就成了村里的骄傲,也成了居民的骄傲,更是孩子们拿来向偏远亲戚家孩子炫耀的资本。你想啊,带着偏远亲戚家的孩子们看一辆辆呼啸而过的卡车和突突突、卡塔塔响个不停的拖拉机是一件很兴奋的事,比看在土路上吱呀吱呀的手推车和需要躬腰伸背使劲拉的地排车不知要高级多少倍。而且靠近公路的居民们还可以在公路上打粮,晒粮食,甚至夏天的傍晚在公路边上纳凉。当然后来随着车辆的增多,出了不少事故,都被一一禁止了,但在那个年代却是一个抹不去的美好回忆,是并不富裕的人们安贫乐道的小甜蜜。
家乡的公路是什么时候铺的我记不清了,只记得人们说得用10元一平方那么多钱才能把公路修好。由于公路是省道是山东通往江苏的交通要道,使用频率很高,所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不断发展,车辆越来越多,吨位未来越重,以前设计的公路已经不能承载那么多大车辆,不论是公路的宽度还是公路的地基都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所以十多年后在原来公路的基础上又重新测量加宽,地基也重新加厚,以适应越来越多的车辆,这一次人们估计是用100元一平方公路才修好的,其价格高昂的原因是与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工值的不断提高,大型机械的应用,地基的高质量要求等等成本的增加是分不开的。最近一次回娘家听说公路还要加宽,弟弟的房子本来不临公路,与公路隔着一户,如果再加宽,那么他的房子就变成临街的了,不仅宅基地升值,就是做生意也方便,社会的快速发展也给了他一个快速致富的机会,对于木讷而又本分的弟弟可谓是一大惊喜。
记忆里的家乡是一个乡驻地,因为相对较小,后来又合并给别的乡镇,然后又独自分出来,分分合合好几次。家乡交通方便,在人们的勤劳、努力下,经济得到了不断发展,也在最近被重新列为镇并首次合并了附近的一个乡驻地,我想这都是与以公路为骄傲和辛勤努力的家乡的人们是分不开的。
家乡终于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了,这是我们这些出嫁的女儿们也感到骄傲的事。
家乡的公路一直以来都是省道,和邻省搭界,有着天然的优势。这就好比靠近一座房子的窗户,人们可以通过公路这扇窗户自由地向隔壁省份瞭望,沟通有无,接收清新的信息,开阔视野,不断寻找发展经济的路子。家乡凭着便利的交通和家乡的大蒜特产,更有家乡的劳动人们锲而不舍的辛勤努力,逐渐打开了经济的大门,自己修建冷库、销售大蒜大棚,开展大蒜洽谈业务,招商引资,终于把大蒜事业做大做强,在县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如今家乡公路两侧不断延伸的大蒜大棚已成为家乡一道靓丽的风景,家乡也成为县里南北距离最长的一个镇驻地。
“要致富,先修路”,如今国家实行道路硬化,公路村村通政策,国家的公路每年都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并基本实现了公路村村通,村里有公路再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记得第一次修公路的时候国家是集资的,当时每户每人分摊多少钱,我已经忘了,但是在当
家乡的公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