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贵池区参评论文
巧妙处理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贵池区梅村中学蔡永清
工作了十几年,经手使用的教材换了又换,应该说,总的方向是好的,朝着知识性、实用性发展,但无论哪个版本,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灵活运用、正确处理,以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更好。
一、以学生为中心,大胆地改变教材体系
教材用多了,在教学中就能感觉到其安排的好坏、及其科学性。大部分老师教学中基本上是照本宣科,没有考虑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效果可想而知。我教学中的第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备好课,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备教材。每学期开学初我会对本学期教材进行一次通览,并了解各部分在初中阶段的地位与作用及与高中阶段的连续性,从宏观上把握其安排的目的与意义,然后按单元制订教学计划,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规律的基础上大胆的变动教材,备好每一节课。
在使用原华东版教材时,《勾股定理》安排在八年级第一学期第十二章,但这一内容的教学必须大量用到数的开方,而《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却安排在八年级第二学期第十三章,一线的教师都有体会,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多麻烦。我在实际教学中把这俩部分内容调整了顺序,消除了因教材安排的不科学性给学生学习造成的阻力。现在使用的沪科版八年级(上)P30例题5安排的位置也很不合适,这个例题内容是分段函数,各段都是一次函数,但此处学生对一次函数还是完全陌生的,不可能很好理解这一本身很难的概念,我觉得如果把它放到一次函数之后去教学,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我按这一方案实施后,感觉效果非常好:一方面对一次函数是个巩固提高,另一方面又学习了一个新的概念,并且学生易于掌握。现在使用的沪科版教材把《统计》拆成了四部分分别安排在第五章、第十一章、第十七章、第二十二章四个时段学习。编者的意图显然是分散学习,逐步消化,让学生每个学期都学一点统计知识,但我觉得这种做法很不妥:其一,初中阶段统计的内容并不多,难点也不多,并且大部分属于了解范畴;其二,四个时段的内容连贯性非常强,有其系统性,人为割开,不利于学生学习;其三,在后续学习中前面的内容学生已所剩无几,必须复习巩固,无形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原人教版教材就是把其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学期学习,应该说非常好,既能让学生系统地学习这一知识,又能体现数学的应用性,让学生用数学知识与思想去处理和解释一些现实生活问题,我计划在下一轮教学中改变这种分散学习的模式,我想效果一定会更好。
作为教师,一定要有驾驭教材的能力,根据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灵活处理,才能使学生学得好、学得轻松。
二、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
毋庸置疑,教材是最好的教学资源。我们在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其隐藏价值。纵观这几年各地的中考试题,很多题目都来源于课本。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这种资源,往往能事半功倍。
1、活用例题
教学《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课本安排了例题(沪科版第二十四章):
例:有一块铁皮呈三角形,它的边BC=80cm,高AD=60cm,现在用它加工成作一个矩形零件PQRS,使其一边PQ落在BC边上,另外两个顶点S、R分别落在AB、AC上。如果PQ:QR=2:1,求这个矩形零件的长与宽。
这一例题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会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笔者对这个例题教学安排了一个课时,为了使学
蔡永清数学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