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电影.doc全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电影
[摘要] 在全球文化视野下,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只有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结合本土文化的优势,才能在跨文化传播背景下找到自己的空间。本文从分析了当下中国电影的民族性发展状况及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传播的文化特征及民族定位,探讨当下中国电影的出路,使中国电影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走向国际。
[关键词] 全球化;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民族性
一、中国电影的民族性表达
电影的民族性,是指电影艺术作品不但包括了民族自身的文化特色的继承与发扬,也包含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文化关系的比较、民族自我文化意识的认知以及本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对在世界文化总体中所处的地位与影响力。中国电影的民族的特色与民族风格的产生,是华夏民族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和文化心理结构。中国电影的发展本身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回顾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史,中国电影的发展道路坎坷艰辛却充满希望。中国在战乱频频、社会动荡的环境中,中国电影人坚强地寻找着民族电影的出路,由最初的以《姊妹花》《阮玲玉》等家庭、政治伦理情节剧;以《神女》《小玩意》等为代表的具有鲜明东方美学风格的文人电影;以《赛金花》《春蚕》等为代表的以及以商业娱乐性为特征的《火烧红莲寺》等影片共同构成了前半个世纪中国电影的基本格局。也为中国民族电影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天云山传奇》《芙蓉镇》等影片为代表的第三代电影人的作品以电影观念、道德观念和历史观念的正统性拉开了中国民族电影的复苏,以《人
·鬼·情》《老井》等影片为代表的第四代中国电影人的作品第一次把中国电影的道德处境,民族形象和家国梦想整合在文化阐发的历史维度;而第五代中国电影人,以《红高粱》《黄土地》等享誉国内外的优秀艺术作品对中国电影观念更新的成果进行了展现,并且对民族、历史、文化等宏大命题进行了批判性的审思与悲剧性的展呈,而《小武》《可可西里》《过年国家》等中国新生代电影人的作品,则以其对存在、个体与尘世的执著体认,重建他们心中的世界映像、历史图景与文化模式。商业电影在全世界都永远是针对一般观众的娱乐片,但各国的文艺片特别是一些有文化价值的电影总要有个出路,这样的需求就导致了国际上众多的电影节活动。弱势的中国电影首先要走向国际电影节,这样才有可能去占领商业市场,在当前好莱坞的垄断状态下,这一点尤其重要。
中国电影人将对生活的认识评价和艺术创造以及审美追求融入胶片和影像中,在不同时期从不同侧面对中国历史和现实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电影人同时把这种思考带入了相应的作品中,从而使得电影成为民族精神和文化特征的载体。这些电影作品展现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熏陶下中国人民具有的民族品质、精神与气节,反映了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现实和社会文化,也传导出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深层集体心理,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坎坷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中国电影独特的民族性也在世界影坛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二、全球视野下中国电影面临的挑战
随着传播手段的日益先进,电影的国际交流也不断深入,电影作品传递信息、传播文化,不但为电影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入,同时也在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架起国际文化交往的桥梁,使得各个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迅速为全人类所共享,但也由于发达国家或者利益集团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意志强行附加,世界多极化,文化多
全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电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