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doc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
摘要:
关键词: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特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机会,实现课堂自主学习。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给学生想的机会
为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在教学中老师要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尽量想出各种不同的解法,并把自己的结论与根据展示出来,使每个同学都能看到不同角度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例如,比较异分母分数和的大小。我是这样设计的:我们学过了同分母、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联系学过的知识,要怎样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呢?让学生思考,得出:①可以化成小数比较,≈,=, ,那么。当学生想到了最原始的比较方法后,还可进一步问学生: “你还能想出不同的解决办法吗?”经过几分钟的思考学生争着发言: ②比1少,比1少, ,所以;③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和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然后比较=,=, , 所以; ④超过1的一半,而正好等于1的一半,所以。由于思考后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一,这时教师再把四种方法交给学生交流,在交流后学生从四种方法中选择最佳方案。第①、②、④这三种方法有局限性,只有第三种方法最佳。这样的数学活动,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打破了常规的解题模式,找到最佳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给学生说的机会
在数学课堂中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说的兴趣,使学生想说,并让学生有说的机会,有说的内容,有说的方法,学生才有说的能力。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就会能“说”会道,促进各方面的发展。
1、说探索过程
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说”探索的过程,通过各种学具、教具为中介,让学生感悟探索过程中蕴含的道理,促使思维有条理、有层次,化内部的无声语言为外部的有声语言,逐步学会使用数学化的语言。例如,教学“圆面积的计算”时,学生通过剪、拼,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探索出长方形的长与圆周长、长方形的宽与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大胆的说出探索过程: “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再把它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求出的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最后抽象概括出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乘以半径的平方。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提炼语言,去掉其非本质的属性,抽象概括出主要的、本质的属性,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说归纳过程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新知识不断同化原有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学时有必要将分散的知识点加以小结归纳,使之成为一个有机连续的整体。小结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是对整节课的知识结构进行提纲挈领的理性总结;是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梳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也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回顾,并加以扩充,使新旧知识建立联系,形成的新的结论。例如,学习了
“一个数除以分数”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1、一个数除以分数要转化成一个数乘以分数再计算;2、要把除数变成它的倒数3、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学生自己对新知识的归纳总结,使前后的知识建立了联系,形成结构体系。最后再根据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推导出分数除法的统一法则,
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