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俗文化探究
民俗风情
民俗风情
人们常说“入乡随俗”。俗,就是指民俗,是一个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的总称。它包括饮食习俗、节日习俗、礼仪习俗、职业习俗等,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共同遵守的一种规范。风情,指一个地区的风土民情,它包括方言、民风、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
方言文化
汕头人讲潮汕方言。据专家研究,潮汕方言起源于古老的闽越土语。秦汉时,中原地区人民大量南迁入潮,他们带来的中原方言与古闽越土语逐渐融合,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潮汕方言基本成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潮汕方言在整个潮汕地区逐渐流行开来。到明清时期,潮汕方言成为独立的次方言。对潮汕人来说,潮汕方言是潮汕族群的纽带,有巨大的凝聚力。
潮汕话是中国古语保存得最多的一种方言,和现代的标准语似乎也是距离最远的一种。
——郭沫若
方言文化
汕头民间流行着大量的俗语、民谣、歌册,还流行潮剧,构成了丰富的方言文化。既有生活、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有潮汕地区自然、社会特色的反映,直接体现了汕头民间心态、眼光、民风、世情,是研究汕头文化的第一手材料。
民谣是民间流行的歌谣。与其他地方一样,汕头歌谣中有情歌、生活歌、滑稽歌、叙事歌、仪式歌、儿歌、过番歌(反映被迫去东南亚谋生的歌谣)。
潮汕歌册是用潮汕方言写作的长篇叙事唱本,多为妇女咏唱,内容十分丰富。潮汕歌册产生于明中期,晚清时被印成歌本,在潮汕地区广泛流传。
饮食习俗
汕头人饮食自成体系,主食以大米为主,早餐多吃稀饭,烹潮菜,喜食鲜腥,饮功夫茶。
工夫茶“工夫”是讲究烹茶品茶方法的意思。工夫茶有一整套讲究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的茶经。
宗教信仰
汕头地区多种宗教盛行,如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各有自己的宗教仪式。除宗教信徒外,汕头民间多神信仰,特别是农村。
汕头各种宗教形式上各自分立,但往往互相渗透。如,有的佛教寺院里供奉老子神像,有些庙里把天后娘娘、观音、王母娘娘供奉在一起,有的把如来佛、老子、孔子一起供奉,不少百姓家里还供奉着“地主老爷”,以保平安。一些人尊崇各类保护神。如渔家船民敬奉天后娘娘,农家敬奉土地神。这些活动中包含有许多迷信因素。
民俗建筑
汕头民居建筑,城乡有所不同,风格多样。汕头人注意适应地形地势,选筑各种风格的民居。
民居建筑形式,有四进“驷马拖车”式,“四点金”式,“下山虎”式,“百凤朝阳”式和“竹竿厝”式。
民俗建筑
在农村,人们喜欢聚族而居。村寨的公厅、祠堂是联系族人,祭祀祖先的场所。村前屋后多种榕、竹。
汕头老市区小公园一带还保留着不少近代居民和商铺合一的骑楼。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多数住进了具有现代气息的楼房,并且都重视室内装修。
节日习俗
汕头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冬至。现代节日习俗与其他地方大同小异。汕头成人节是具有汕头特色的现代节日。
出花园传统的成人节。少男少女在虚岁15岁(14周岁)举行的成人仪式,具体仪式各地略有不同。在澄海,父母采来12种不同鲜花,浸在水里给孩子沐浴,母亲给孩子扎上自己亲手缝制的新腰兜,兜里一般放着12颗桂圆和2枚“顺治”铜钱。出花园之日,成礼的少年有许多拘束和讲究要遵守。现在,许多仪式内容有所简化。
汕头成人节 1995年10月8日,中共中央颁布了《爱国主义实施纲要》。据此,汕头市确立每年10月8日为汕头成人节。成人节这一天,18岁的青年要面向国旗宣誓。成人节有节歌、节徽、誓词。每年的成人节都有一个主题内容。
礼仪习俗
汕头民间传统,来往交际,婚丧嫁娶,生育成长,皆有一套礼仪习俗。有汕头地方特色的是婚礼歌、祝寿等习俗。
婚礼最有特色的是唱婚礼歌。现在在农村还能见到。新娘的伴娘在婚礼进行的各个环节吟咏吉利、祷祝内容的歌。
祝寿后辈给长辈贺寿,体现了
敬老的民俗心理。汕头习俗,以
五十岁为处寿或上寿。而五十为
一百折半,一般人忌讳五十岁
寿。一般以六十虚岁或六十周岁做大寿庆,此后,逢过十年做大寿庆。旧时,富户人家都要宴请宾客。平常生日进行小庆,只是举行家宴,不邀请亲朋。
新郎牵着新娘的手,或者新郎抱着新娘过火盆(炭盆)时,伴娘唱:
手牵阿娘跨火烟,夫妻偕老二百春。金马上堂玉堂客,五代同堂公抱孙。火烟踏毕步再移,轻轻迈步入房旁。梦得明年得贵子,双双贵子读诗书。
潮汕民俗风情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