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死神与玛格丽特
芭蕾舞剧《浮士德》剧照
2007年春天,编舞家让-克里斯托弗?马约决定重新发掘《浮士德》传奇。这是一个难以处理却又最合适用抽象语言呈现的故事。“芭蕾舞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音乐已经足以创造非凡的动感,通过它,你可以朝着不那么依赖叙事结构的方向走。在文学维度之外,音乐也是制造力量的元素。音乐变成了要破解的方程式、要做出的选择,并且就在浮士德无力控制由欲望驱使的过程时,音乐可以让你超越所有的极限和局限,这正是这出舞精彩的地方。”马约说。本月,他将这部经典作品带到中国,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关于约翰?冯?浮士德,我们听到很多,又知之甚少。这个生活于十五六世纪的传说人物,有着一个炼金术师和魔术师爱用的名字,Faust――在这个名字的拉丁写法Faustus里,包含着“幸福”的含义。研究者们试图打探他的真实身份,却始终莫衷一是,结果扑朔迷离:有人说他是住在威丁堡的流浪魔术师,曾在威尼斯上空坠落受伤;有人说他是名噪一时的占星家、古典学者眼中的江湖骗子,他与魔鬼签订契约,失却了灵魂。
自中世纪开始,炼金术士、神秘主义者、哲学家、作家、诗人、艺术家、导演……纷纷为浮士德的魔力所吸引。在许多猜想中,他被形容为一个为了享受极乐,出卖灵魂的恶徒;在另一些阐释中,他是与普罗米修斯相似的英雄,为了接近永恒真理,以身犯险
――他是人类精神乌托邦的创造者,带领“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肉体消亡,灵魂永生。他被看作知识分子的代表,是启蒙运动时期人道主义的典型。海涅说,浮士德的出现,象征着中世纪信仰时代的结束、批判科学时期的开始:“知识化为语言,语言化为行动,在我们的有生之年,还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幸福地生活。”
大众对于这个名字的最初关注,在1587年前后。约翰?施皮斯将其改编成通俗故事,在歌德的故乡法兰克福出版,极受欢迎。很快,浮士德的故事被改编成韵文,翻译成多国文字,流传海外。在英国,浮士德引起了莎士比亚竞争对手克里斯托弗?马洛的关注,将其改编成剧本《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并在1593年登上舞台。在马洛那里,浮士德的形象第一次高大起来,成为拥有知识的巨人式人物,但依然没有摆脱被恶魔劫持进地狱的结局。100多年后,莱辛提出了对浮士德灵魂的拯救,他让天使对魔鬼说:“天主把高贵的冲动授予世人,并非让他们承受不幸。”
芭蕾舞剧《浮士德》,改编自歌德的同名诗剧。1773至1775年间,歌德致力于《浮士德》第一和第二部的创作。1831年,《浮士德》完成,这是歌德病逝的前一年,其80余年的生活及一生思想,皆倾注于这部鸿篇巨制之中。作品分为两部:第一部关注主观世界,是一个“半蒙昧状态”的人、“焦躁而热情”的人生;而第二部,则倾向于客观,呈现的是更广阔明朗的肃穆世界。在《歌德谈话论》中,歌德说:“谁要是没有四面探索过,没有一些人生经验,对下卷就无法理解。”
在描述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时,歌德将科学称为“概念真理”,把艺术叫作“形象真理”。换言之,艺术倾向于“观看”,而非“言说”。当复杂宏大的文学作品《浮士德》,作为一种视觉体验出现在舞台之上,线性叙述变得力不从心――充斥其中的神话、传说、轶事及历史典故,宛若纷繁浩渺的星云宇宙,令观众眼花缭乱,不知所终。然而,编舞者马约并没有因此失去方向。从剧情上看,舞蹈《浮士德》仅仅汲取了歌德作品第一部的内容。做
浮士德、死神与玛格丽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