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吴桥:杂技之乡的坚守.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1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吴桥:杂技之乡的坚守
刚入腊月,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铁城镇宁庄村的陈家大院就热闹起来,父亲陈连华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打工回来,大女儿带着外孙女从青岛赶来,母亲翟玉敏和二女儿陈晓霞从温州的杂技团回来,共同回家来筹备陈晓霞的婚礼。
而这样的团聚,在陈晓霞的姥姥看来,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几百平米的一个院子,一年到头,只有她一个人看着,平日里一点人气都没有,所以整个腊月,她要尽情地享受儿孙满堂的幸福与快乐。母亲翟玉敏也乐得合不拢嘴,陈家杂技团在的那几年,每到过年过节,杂技团就得忙着到处跑庙会演出,根本没有在自己的炕头上过过一个年。“今年不一样了,二女儿马上要出嫁了,我们的生活也好了,不需要再像以前一样出去到处演杂技了,可以过个安稳年了!不过二女婿还在天津演出,结婚的时候才能回来,演杂技就是辛苦。”她说。
一说到杂技,陈家人就兴奋,其实兴奋的不仅仅是陈家人,宁庄人、铁城镇人,甚至整个吴桥县的人,都可以和你说上几天几夜,“虽然现在很多人不再练了,也不舍得让自己的小孩学了,但是我们的记忆,没有不和杂技有关的。”陈连华说。
在吴桥,人们将演杂技称为“耍玩艺儿”。有这样一首民谣,几乎成为吴桥老人们的共同记忆:“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吴桥耍玩艺儿,人人有一手”。老一辈吴桥人对杂技有着特殊的爱好,无论在街头巷尾,还是田间麦场,甚至在饭桌前和土炕上,他们随时都会翻一串跟斗,叠几组罗汉,打几趟拳脚,变几套戏法魔术。有的孩子去商店粮站打油买醋把装满油和醋的瓶子置在小拇指上托着走,点滴不洒。下雨天一群群小学生将雨伞顶在鼻子尖上冒雨行走。洞房花烛夜更是妙趣横生,吃糕点,信手拈来,喝喜酒,立等可取,新娘子空手一伸颗颗喜糖满屋飞,新郎官空中击掌支支香烟飞进手。
吴桥位于古冀州南部,古黄河故道下游,属退海地带,地势低洼。西有大运河,东靠四女寺河,纵横河流占去大片土地,土地易涝且多盐碱地,“每遇秋涝,汪洋无际”。据吴桥县志记载:去年辛苦事西畴,水旱萦心望有秋。城南赤地城北涝,多少迁移在外州。土地贫瘠且收成没有保障,使得吴桥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性减弱,加之吴桥又是历代兵荒战乱之地,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只能转而去求其他生存方式。而在这些生存之计当中,几百年来是以杂技活动为人们的首选。吴桥人在极艰难的生存条件下,只好在春冬两闲时外出卖艺,打跟斗、耍刀枪、变戏法、玩猴子、驯巴狗,游走奔波,糊口营生。这和吴桥的地理环境有关,京杭大运河贯通吴桥南北,交通便利。沿运河的村、镇、城市的繁华,使得吴桥人只要走出去,沿运河行走就有施展手艺之地,称之为“出生意”。
在很多吴桥人看来,练杂技是为现实生活所迫,穷是最根本的原因,过去卖艺之时,都是饿着肚子的,所以时至今日,艺人们进行练功和表演时,师傅都要求空腹,据说就是从这儿来的。陈连华的徒弟闫猛对练功时忍受的饥饿是记忆犹新的。“5天吃3顿饭,那会儿穷啊,根本吃不好,饿得我都不长个儿了,你看现在,我妹都比我高,我要是不练杂技,准保能长1米7。

吴桥人学、演“生意”时,在卖“口”中,经常说唱这样一段锣歌:
天苍苍,地茫茫,蝗遮日,碱荒荒,
蛇蝎豺狼齐当道,财主狗官连裤裆,
天地之间无所求,无所求,拜吕祖,
学套把戏走江湖。
可以看出,更多的吴桥人愿意把练杂技的传统和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相联系。据传,唐代书生纪晓堂两次进京赶考,因不图贿赂,中了进士,又被除名,一气之下,只身云游四海。这天,来至终南山下,正遇杂技之祖吕洞宾,便拜师学艺,学会了三百六十套戏法把戏。出师后,浪迹至吴桥,安居在一座道观里,收徒传艺。从此,师传徒、父传子、人人学,家家练,世代相传,越来越多。虽然这一传说无法考证,但是吴桥杂技的传授方式一直延续至上个世纪末,包括家传、师带徒、杂技小科班和收买养子、养女等,直到出现正规的杂技艺术学校,这些民间流传的传授方式才悄然退去。
“家传的杂技传授方式,在我们这较为普遍,一般是父传子、传侄儿,我们叫‘门里出身’。许多孩子从三四岁起就开始独立练功和家族人员中的母女、父子、兄弟、姐妹配合练功,这就是所谓的‘无小不成班’,吴桥杂技中很多惊险的动作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陈连华说,他6岁跟着大哥陈连振学基本功,8岁就跟着大哥的杂技团去演出。在吴桥从事过杂技演出的人,大多能上溯三代或四代,这说明在吴桥杂技的传授中,家族传承的特点尤为明显。
但对于闫猛而言,师带徒的传授方式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师傅教授的方式多为打,为了在短期内学成一两项初级技术跟团表演啊,自己也希望快点练成,所以就苦练吧,‘功夫都从棒底出’么,学艺哪有不挨打的?!不过教授徒弟时,师傅一般都比较保守,只教普通套子,不教要紧关子。头脑灵活的徒弟就得偷学、琢磨。”闫猛回忆。
杂技小科班,在吴桥为数不多,但对培养杂技人才,普及提

吴桥:杂技之乡的坚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edkcbx064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