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下)教学大纲
课程号: 02430092
课程名称:国际关系史(下)
课程英文名称: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I)
开课学期:2011-2012年第二学期
周学时: 学分:
先修课程:国际关系史(上)
授课教师:罗艳华
授课教师联系方式:62765053(O);Email: luoyanhua@
北大教学网交流平台:.
助教: 张冠李,Email: aniline@
课程说明:
课程内容:
本课程讲授自1945年以来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主要内容包括:冷战的起源、冷战的扩展与缓和的出现、冷战时期的大国关系及重大国际事件、冷战时期的危机处理、冷战中的热战、民族解放运动与第三世界的崛起、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发展、战后国际组织的发展、冷战的结束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以及冷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一些新进展等。
课程目标:
通过对战后国际关系中的重要问题及重大事件的讲述与分析,提高学生对国际政治现实的认识和分析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严谨、刻苦、认真的治学态度;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研究方法的科学训练,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文字与口头的表达能力。
教学方式:授课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助教辅导,采用多媒体教学。
成绩评定及考试方式:
平时成绩占20%(包括出勤情况与课堂讨论的参与情况)
期中考试(或期中作业)占20%
期末考试(闭卷):60%
教材:
方连庆、王炳元、刘金质主编:《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课程内容(共17周,51学时,根据课程实际进展情况课程内容可能做某些调整)
第一讲冷战的发生
一、什么是冷战?
二、关于冷战的起源
三、冷战的表现与特征
思考题:
关于冷战的起源有哪些解释?
你认为冷战的发生是否必然?如果是,为什么?如果不是,又为什么?
冷战具有哪些特征?
阅读文献(注:所列著作仅阅读其中相关内容):
张志、李谋源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地图》(1945-1985),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编绘出版,1999年。
刘金质:《冷战史》(上、下),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张曙光:《美国遏制战略与冷战起源再探》,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
时殷弘:《美苏从合作到冷战》,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
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上、下册),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
[美]塞缪尔·沃克:《历史学家和冷战的起源》,《世界史研究动态》1985年第2期。
[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和历史》(张小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Arthur Schlesinger, Jr.,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 Foreign Affairs 46(1967): 22-52.
William Appleman Williams, The Tragedy of American Diplomacy (New York: Norton, 1958).
Walter LaFeber, America, Russia, and the Cold War,1945-2006,10th ed.( Boston : McGraw-Hill, 2008).
John Lewis Gaddis,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 1941-1947 (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2).
第二讲冷战的扩展与缓和的出现
一、冷战的扩展
二、缓和的出现
三、缓和的表现与特征
四、“新冷战”与“新缓和”
思考题:
冷战在欧洲和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各有哪些表现?
“缓和”出现的背景是什么?
“新缓和”与七十年代缓和的异同点有哪些?
阅读文献:
刘金质:《冷战史》(上、中、下),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刘金质:《美国国家战略》,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
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时殷弘:《现当地国际关系史(从16世纪到20世纪末》,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八卷(1949-1959),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九卷
国际关系史(下)教学大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