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对互联网的难忘记忆与展望.doc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对互联网的难忘记忆与展望

作为一名80后,我最初接触电脑是1996年暑假,在小伙伴家趁家长不工作的时候,打开DOS操作系统的电脑,玩极简单的图形游戏“轮船炸弹”,敲击键盘时感到的那种新奇有趣至今难忘。我很快就回家要学费报名学电脑打字。1999年上高中时听学校邻班同学第一次说到他们家能“上网”,颇感神秘。高中时帮同学申请数个OICQ号码“网聊”,至今留用。
2002年大一那年,学校摄影老师带我们建设了一个BBS论坛,学校电脑机房和周边的网吧常常爆满,我们成了最后一届不需要学暗房技术的学生,因为使用海鸥和凤凰胶片机的人越来越少,转向了数码相机,有好友因勤于实者。宿舍买电脑、手机和数码相机的同学越来越多,大学与研究生毕业论文都需要趴在网上和图书馆电脑室完成,百度和谷歌都成了最好的“老师”。忙里偷闲,还能去开心网偷偷菜,老少咸宜,喜大普奔。不仅如此,互联网给人际交往创造了更多便利和可能,突然发现身边因网络走到一起的情侣不胜枚举,很多人都来“第一次亲密接触”。
网络文学兴起,网络释放了年轻人的想象力,各种穿越、修仙、盗墓、科幻与猎奇,从起点文学、盛大文学,直到今天已经出现了网络文学作家协会,说明从精英到大众,界限越来越模糊,文化被翻转了180度。和电影《社交网络》反映的扎克伯格创立Facebook一样,人类对孤独空虚的恐惧和对爱情的渴望,有可能成为互联网创新的催化剂。这也让人想起当年流行中国的QQ与聊天室网恋、网瘾少年的问题。今天微信
“摇一摇”、二维码“扫一扫”的流行,熟人社区到陌生人尴尬的打破,也成为社会学家一时的谈资。
家人朋友身处“地球村”,国际电话被网上语音、视频取代得越来越多。从数据到信息,从文化到关系,互联网成为人们感知触觉的无限延伸,媒介即讯息。SoLoMo(即社交social+本地化local+移动mobile)创造了很多可能,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消费方式,让人时刻感觉到无所不在、无色无味无形的蜘蛛网状的“关系”。

其实,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改变,远远不止如此。1998年北约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横空出世。诸如此类,在传统媒体之外,很多人有了互联网这个表达渠道。天涯社区、百度贴吧、水木清华、西祠胡同、新浪博客、博客大巴等成就了一个论坛、博客时代。2003年,读新闻传播专业的我们都感受过孙志刚事件等的舆论冲击,互联网让新闻梦想照进了现实。社交媒体会在各地PX项目发生时,成为普通人社会动员的信息工具,让人感到共同心理和语境的产生变得更加快捷。
2008年,我跟同事一起参加北京奥运村开村的新闻发布会,跟各国媒体同行一起参观接近竣工的奥运场馆。现场很多记者托着手提电脑运指如飞,北京奥运村新闻发言人话音刚落,一条条网络新闻就已经与网民见面了。2个月后,带着对网络新闻的兴趣,我转投到人民网舆情频道做互联网信息增值。北京奥运会期间和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和同事都扎身在浩如烟海的网络社区中,每天把媒体和网民的各种观点、意见和建议汇集起来,作出点评与决策建议,忙到头晕眼花,写数份网络舆情报告。
没想到的是,几年过去了,舆情监测很快发展成为一种职业,成为新闻和互联网信息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10年我整理了团队的集体经验,执笔撰写了国内第一本网络舆情实务工作手册,系统而简明地介绍了这

对互联网的难忘记忆与展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